本文围绕当下社交平台流传的“工作转包”现象展开,介绍了其定义和常见内容,分析了转包工作在不同岗位的价值评价、出现的原因,探讨了传统工作观与年轻人观念的差异,还提及了AI对工作转包的影响以及转包工作存在的法律风险,最后给出打工人关于工作转包的建议。
近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种新奇的“工作转包”现象悄然兴起。简单来说,就是职场人士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委托给他人完成,然后给接单者支付一定的报酬。在网络的调侃声中,“租个大学生来替我打工”的说法也颇为流行。
在网络上,“工作转包”的内容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有代写文案、代做PPT、代做海报以及调整格式等。从这些转包内容能看出,打工人选择转包工作,主要图的就是省心。就拿文案修改来说,反复修改让人头疼,不如找个外包人员来处理,自己只需负责传达信息就行;再比如制作PPT,大学里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教授,花几十块钱找个民间熟手来做,对打工人而言也算是“花小钱办大事”。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不同岗位的人转包不同的工作,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转包工作的价值评判。以职业记者为例,要是他把采访、写作这些本职工作转包出去,人们往往会感到愤怒;但如果是把年终总结转包出去,大家可能就不会那么生气。这背后体现的是职业身份与职业行为的一致性,社会对“本职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和底线。转包本职工作,涉及到职业道德问题;而转包非本职工作,虽然也和“职业道德”有关,但听起来似乎没那么违背道德,就像人们对旷工和“摸鱼”的态度,对“摸鱼”的宽容度明显更高。
在当下的工作环境中,员工和老板对“本职工作”有着不同的定义。员工认为,完成岗位要求的工作就是本职工作;而老板则觉得,对劳动者的所有要求都属于本职工作。这就导致本职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会出现交叉,有些工作干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本职工作。比如,为了进行人力考核,衍生出员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内容,但频繁的工作报告却容易演变成各种形式大于内容的面子工程;由于商业交易的需要,出现了PPT制作、海报制作、新媒体制作等工作,一旦商业投入无法满足业务需求,这些新增的非对口工作就会压到原岗位员工头上。这或许是一些人选择将工作转包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工作观念往往倾向于认为多干是福,鼓励劳动者多干一点、多学一点,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受益。然而,这种鸡血式的传统要求在年轻人眼中,很容易被视为一种职场PUA。从收入匹配的角度来看,年轻人觉得应该拿多少钱干多大事;从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既然争取加班费如此困难,那还不如将工作转包出去,给自己争取一些喘息的机会。
需要看到的是,不同的人对“工作”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把“工作”当成事业,而有人则把工作仅仅看作是“活儿”。对于后者来说,把一些“杂活儿”交给社会上技能对口的人去做,说不定是一种共赢的局面。毕竟,领导最终关注的还是工作成果。
不过,如今AI的发展日新月异,工作转包也面临着必要性和接单人职业素养的考验。如果一项工作用AI就能轻松生成,那就没必要再花钱请人处理繁琐的工作。而且,你很难知晓接单人交付的成果是否是用AI生成的。虽然转包工作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但如果得知这个结果大部分是AI的功劳,劳动者的支付意愿也会大打折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先不考虑转包工作的职业道德问题,从法律层面来看,它存在着相同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由于转包双方是一种私下的松散关系,在实际交易中,通常只是简单约定价格、交付时间和工作要求。一旦商业秘密泄露并引发追责程序,很大概率是由转包工作的劳动者承担责任。到那时,不仅工作可能会丢掉,还可能要赔偿单位遭受的损失。
总之,对于打工人来说,最好非必要不转包工作。如果实在需要转包,一定要做好材料审核,避免因为贪图一点小便利而毁掉自己的大事。
本文深入剖析了“工作转包”这一现象,从其定义、常见内容、价值评价、出现原因,到传统观念与年轻人观念的差异,再到AI的影响和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最后提醒打工人要谨慎对待工作转包,非必要不转包,若转包需做好审核,避免因小失大。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