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千禾以“千禾0”作为商标一事展开,指出该商标使用易让消费者混淆概念,背后反映出消费者与商家对“零添加”定义的认知差,“零添加”商品市场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还分析了“零添加”泛滥的成因,最后呼吁涉事企业整改,强调食品安全应无“盲点”。
这里展示的是相关瓶身的标识(网络截图)。
千禾将“千禾0”用作商标,这种做法实在有些“鸡贼”。在其相关产品的包装上,企业有意把“0”放在正中间并且进行放大处理。不管下方有没有专门标注“零添加”,很多消费者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0”代表的就是“零添加”。尽管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个商标本身并不违法,然而在实际的市场销售过程中,它很容易让消费者在概念上产生混淆。这不禁让人怀疑,企业在主观上存在故意误导消费者进行宣传的嫌疑。而且,一件事如果反常,背后往往有问题。由“常见食品原料生产”出来的酱油,竟然被检测出含有有毒元素,那么这款产品是不是真的“零添加”,实在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实际上,商标争议的背后,是消费者和商家对于“零添加”定义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消费者普遍觉得“零添加”就意味着食品是“自然、无公害”的,里面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但在食品行业内部,对于“零添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更多时候,商家把“零添加”当作一种吸引消费者的炒作噱头。
需要明确的是,某种食品不含某一种添加剂,并不代表它不含有其他的添加剂。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食品标识不能标注这样的内容:对于食品中没有含有的或者没有使用的物质,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者类似的字样来强调没有含有或者没有使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打着“零添加”旗号的商品随处可见。有的商品是不含防腐剂,有的商品代表着零脂零卡,还有的商品是零糖零盐,但商家都统一打着“零添加”的旗号来进行营销,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顾客,还掩盖了商品的真实情况。这简直就是一场名不副实的文字游戏。
监管部门“零容忍”的缺位,也是“零添加”现象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要遏制商家误导宣传以及商标不规范使用等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虽然在食品加工行业,想要做到真正的零添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些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消费者真正反感的是食品添加剂被滥用、信息标注不明确,以及商家弄虚作假、敷衍推诿等一切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监管部门真正应该做到“零容忍”。
在此,希望涉事企业能够正面回应消费者的质疑,对存在争议的商标进行更正,对有问题的产品进行整改。食品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应该存在“盲点”。
千禾“千禾0”商标引发的争议,揭示了“零添加”概念在市场上被滥用的现象,分析了其成因包括认知差和监管缺位,最后呼吁涉事企业整改,强调食品安全无“盲点”,旨在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及“零添加”乱象的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