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色提力乡的女飞手努日曼古丽·喀斯木在春耕时节操控农用植保无人机作业的故事,展现了她从家庭主妇到女飞手的转变,以及她和家人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
春分时节,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广袤田野,那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冬小麦像是被大自然染上了新绿的颜料,层层新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麦田上空,一架农用植保无人机如同灵动的精灵,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喷洒出的雾滴,在温暖的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如梦如幻。而操控这台智能设备的,正是来自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色提力乡的女飞手——努日曼古丽·喀斯木。
在田埂上,努日曼古丽·喀斯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她认真检查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仔细按照比例配比药剂,精心设定无人机的飞行航线。一切准备就绪后,随着螺旋桨欢快的嗡鸣声响起,那架载重50公斤的无人机如同一只雄鹰,从色提力乡托万霍依拉村的田埂上腾空而起。它在距离麦苗仅仅2.5米的低空,轻盈地展开“芭蕾式”作业,仿佛是在为这片田野献上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而努日曼古丽·喀斯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始终从容自若、沉稳干练,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顺畅。
“过去11亩地靠人工打药要忙一整天,现在无人机5分钟就能搞定。”68岁的村民赛麦提·库尔班站在田边,看着眼前智能化的作业场景,不禁啧啧称奇。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老人,回忆起过去的劳作时光,感慨万千。他说以前从早忙到晚,不仅身体辛苦,而且还不一定能确保农药喷洒均匀。而现在,有了无人机打药,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而且价格还便宜,真是科技带来的大便利啊。
努日曼古丽凭借着娴熟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实操经验,“女飞手努日曼古丽”的名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村子里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邀请她为自家的农作物打药,努日曼古丽的“订单”源源不断,收入也随之增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我们最近又全款购买了一台新的农用植保无人机,载重可到70公斤,到时可以两台同时作业。”努日曼古丽开心地说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每年的三月至十月,南疆广袤的绿洲上就像是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农忙交响曲,乐章交叠,热闹非凡。努日曼古丽的农用植保无人机业务也将从冬小麦逐步拓展到棉花、林果等经济作物,她正用自己的力量为南疆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贡献着“她力量”。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两年前努日曼古丽还只是一个围着灶台转的普通家庭主妇。她的转变始于2023年春天,驻村工作队送来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课程。“当时全村就我一个女性举了手。”努日曼古丽回忆道,她通过刻苦学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一次性通过了操作证考试,成为了英吉沙县首位持证的“女飞手”。
在妻子努日曼古丽的鼓励下,丈夫如则喀日·居麦也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如今,夫妻俩组成了令人羡慕的“飞行伉俪”,他们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英吉沙县,还辐射到了莎车、疏勒等邻县,就像两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之路。
进入农忙季,夫妻二人忙得不可开交,鲜有时间陪伴女儿。但14岁的艾克达·如则喀日不仅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成为了妈妈忠实的粉丝。她说:“我想成为像妈妈一样的人,她教会我,女孩也能驾驭科技。”在提到母亲是全县唯一一位女飞手时,艾克达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学习之余,她还会帮妈妈运营“无人机打药”社交媒体账号,持续发布父母操作无人机精准施药的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夕阳西下,完成当日作业的农用植保无人机缓缓归巢。努日曼古丽打开手机,收到了女儿剪辑的新视频。在金色余晖的照耀下,无人机掠过返青的麦田,画面美轮美奂。画外音是艾克达清亮的嗓音——“这是妈妈飞翔的轨迹,也是乡村振兴的航迹”。这句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仿佛为这片田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本文通过讲述新疆喀什女飞手努日曼古丽·喀斯木的故事,展现了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女性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努日曼古丽从家庭主妇到女飞手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女性勇敢追求梦想,用科技的力量创造美好的未来。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