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对旅游的带动作用,以及四川在影视与旅游融合方面的新举措。通过“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的成立,探讨了如何让影视与旅游“双向奔赴”,并以五凤溪古镇等项目为例,展示了影旅融合的实践,还阐述了成都在发挥影旅长尾效应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在当下的文化旅游领域,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之间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如,经典剧集《繁花》播出后,和平饭店那标价16888元一晚的影视主题套房瞬间成为热门,被游客们疯狂抢订;《我的阿勒泰》开播仅仅一周,就带动该地区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30.97%;而《去有风的地方》更是让大理摇身一变,成为了旅游热搜榜上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不过,虽然影视作品的“热映效应”十分明显,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其中存在的“冷热温差”问题。热播作品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大量游客,可想要维持这份热度却并非易事。要是旅游仅仅依靠热播作品之后的打卡效应,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影视与旅游不过是“融而未合”。那么,如何才能让影视与旅游真正实现“双向奔赴”,探索出一种风险共担、利益提升的全生命周期“文旅共同体”呢?四川给出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解题新思路。
3月28日,作为正在成都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深度合作媒体,每日经济新闻从论坛现场了解到,“跟着影视去旅游”有了全新的“版本”——“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这个联盟可不简单,它不仅串联起了在川拍摄影视剧的落地制片协拍服务,还能够提供包括研学、节展、电商、文创、农创等在内的一系列新产品。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让影视剧传播到哪里,这些新产品就营销到哪里,从而形成一个“全川取景、成都制作、全球传播”的完整产业生态圈。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五凤溪古镇变身影旅试验场 《熊猫超人》试水“慢IP”
“旅游与影视这两个行业之间一直存在着壁垒,毕竟这两个行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都非常高。”中视同成副总裁、五凤溪·龙吟小镇文旅项目负责人陈彦颉在“拍在四川”影旅联盟签约启动仪式暨圆桌对话上坦率地说道,“所以,在这两个行业之间求同存异、‘一鱼多吃’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很多人都热衷于去热门影片的拍摄基地打卡。陈彦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影视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上是“TO B”模式,也就是主要服务于拍摄剧组;而旅游则是面向消费者的“TO C”产品,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举例说:“比如剧组服装道具中的一个发簪,要把它变成商品其实并不难,但这个商品是否符合整个消费场景,它的定价应该是多少,库存体系又该如何建立,这些事情就和影视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了。”
今年即将上映的古装大剧《水龙吟》或许可以看作是影视与文旅的一次“破壁实践”。陈彦颉表示,虽然《水龙吟》的取景地选在了横店,但在该剧创作的初期,出品方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让剧和地方文旅实现联动。在考察了国内众多古镇之后,他们发现位于成都市金堂县、由成都文旅集团开发的五凤溪古镇,其地理地貌与剧中的场景高度吻合。再加上政府、平台方与出品方在开发理念和未来设计上达成了一致,因此“五凤溪·龙吟小镇”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作为“五凤溪·龙吟小镇”的另一个合作方,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政企中心总经理孙翔云在圆桌对话中,从技术层面为大家分享了小镇的特色。他介绍说,利用咪咕基于元宇宙的技术,将会为小镇打造一个AR(增强现实)的导览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大空间,把电视剧《水龙吟》的剧情和五凤溪古镇的前世今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以此来拓展古镇的体验内容和空间。
成都东方物语董事长、《苍穹以北》出品人谭景则认为,软性的影视内容和线下的旅游场景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隔阂,真正困难的还是在于IP(知识产权)本身的打造。而且在IP打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时间。
“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可能会出现一些爆款,在短时间内会吸引大量的流量,但当线下还来不及进行配套的时候,这些流量可能就会消失,紧接着又会产生下一个热点。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把IP的热度和流量一直延续下去。”谭景在圆桌对话中表示,“今年我们和成都文旅集团合作的项目叫《熊猫超人》,这是一个偏向合家欢的内容。我们并不希望它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爆款,而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长期输出的产品和内容,可以衍生出很多种形式和变化,不断吸引人们的关注,让大家对这个产品以及它所发生故事的地方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从“拍在四川”到“留在四川” 成都解锁影旅长尾密码
吸引剧组来当地拍摄,是各地都十分乐见的现象。而拍完之后如何发挥其长尾效应,正是成都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去做的事情。
春光好传媒创始人阿苏在与成都市郫都区合作拍摄了《开播!短剧季》和《单排喜剧大赛》两档爆款综艺后,从人才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当影视作品在成都完成采风、录制之后,如果能够吸引主创团队长期在成都定居发展,那么他们的个人影响力以及粉丝经济就会自然地转化为城市的流量。“因此,人才引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节目制作的短期合作,而是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影视产业生态,真正实现人才资源的持续导入。”
成都影视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何玉建表示,如果说“拍在四川”是一个移动的横店、天然的影棚,那么成都影视城就希望成为影视人、影视剧组来四川、来成都拍摄的大本营。“今年成都影视城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转化。”何玉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项目引进就像是一颗颗种子,播种下去之后,转化才是关键。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影视作品来成都影视城立项、拍摄、制作,在播映后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成都影视城要想实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培养更多有根的链主企业,让它们在这里长期发展,得到成长和助力。”何玉建认为,“引进项目是增量,转化是存量升级。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影视企业落地我们影视城了,我们要把这些企业支持好、服务好,让他们的项目能够尽早产生效益。”
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成都文旅集团下属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着影视去旅行”的1.0版本,是播了什么剧,大家就去什么地方旅行;到了2.0版本,是在影视剧播出后趁着热度修建相应的旅游实景体验,其实都是以影视作为主体来带动旅游。“但我们的3.0版本,是从文旅端作为主导,把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旅行社的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吸引剧组主动过来拍摄,我们来提供服务。当然也可以做定制,为当地定制一部剧。”
本文围绕影视与旅游融合展开,介绍了四川“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的成立,以五凤溪古镇项目为例展示影旅融合实践,还阐述了成都在发挥影旅长尾效应方面的举措和规划。通过多方合作与创新,有望实现影视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