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理财建议背后的潜在问题

本文围绕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理财现象展开,记者通过向人工智能模型提问获取理财建议,咨询专家分析其利弊,探讨人工智能在理财方面的可靠性以及投资者需注意的事项。

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兴奋地分享:“我用AI给出的理财建议,居然真的赚到钱了!”这一分享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理财、投资等场景中尝试采纳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与此同时,多家金融机构也紧跟潮流,纷纷推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方案以及资产配置策略。

人工智能在理财方面到底靠不靠谱呢?投资者对于人工智能理财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门进行了测试和采访。

记者向当前流行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提出问题:“假设你是理财顾问,请帮我规划一下,10万元该如何进行消费投资,并请说明理由和参考资料来源。”在开启“深度思考(R1)”和“联网搜索”功能后,DeepSeek迅速给出了答案。“以下是为您量身定制的10万元消费投资规划方案,结合当下市场环境与消费金融逻辑设计,分为‘消费价值’提升与‘财富增值’两大维度,其中消费价值提升方案4万元,财富增值方案5.5万元,极端风险缓冲5000元……”记者仔细查看发现,DeepSeek给出的建议中包含了核心配置逻辑、理论依据与数据来源、动态调整建议等详细内容。

不过,在生成回答的结尾处,DeepSeek明确标注“本回答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记者进一步阅览回答给出的参考资料,发现这些参考文献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部分参考资料来自2024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上,这类信息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此外,在理论依据方面,DeepSeek参考了很多国外知名大学的研究模型,这可能忽略了国内居民的偏好习惯,其适配性有待进一步检验。

为了更深入了解该理财建议的可行性,记者带着人工智能给出的回答咨询了金融领域的相关专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道:“总体来看,此次给出的理财投资方案充分考虑了资产多元化配置,兼顾风险、收益、流动性等多个方面。”但他也指出,在资金配置上,该方案对日常生活消费关注较少,投资领域过于分散,并且配置海外基金等建议较为理想化,同时这种方案对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有着较高要求。

娄飞鹏特别提醒:“由于数据质量和模型训练等方面的原因,人工智能可能会出现‘幻觉’等问题,生成不准确的回答。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提供的建议应保持谨慎态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人工核实和判断,确保建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业内专家表示,现阶段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在理财投资等方面应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建议。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更多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知识在准确性、科学性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现阶段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不能作为决策工具。“必须看到,大模型在金融领域加快应用可能产生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在应用大模型过程中,应将强化数据信息安全和隐私权保护的理念内化于心,以最严格的标准和最严密的措施确保数据信息和隐私的安全。”董希淼强调。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理财展开调查和分析,指出其在提供理财建议时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存在参考资料陈旧、适配性不足等问题,还可能出现不准确回答。专家提醒投资者要辩证看待,避免过度依赖,注重人工核实判断,同时要重视数据信息和隐私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47.html

(0)
MeganMegan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