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李刚,详细讲述了其合作社在春耕期间进行农机升级改造、设备投入等情况,分析了高投入背后通过补贴、服务产出和技术产出实现回报的途径,展现了新农人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新风貌。
在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上午10点,一台安装了无人驾驶设备的插秧机正缓缓驶向田间。有了无人驾驶设备的助力,插秧机上仅需一人负责添加秧苗,就能实现自动插秧的高效作业。
站在田埂上的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李刚,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道:“咱们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00余台(套),长期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今年新购置了16台六行插秧机,还开展了无人驾驶农机改造试验。”
记者随着李刚来到合作社正在搭建的自动化育苗流水线旁,只见新买的3万个绿色硬质秧盘堆积如山。这些单个成本4元的硬秧盘,相较于原本5角钱一个的软盘,价格虽贵了不少,但它的优势十分明显,可以反复使用七八年,既环保又耐用。李刚满意地说:“有了自动化育苗流水线,摆盘不再是费时费力的工作,育苗效率至少提升了3倍。”
翻开李刚的账本,一连串的数字清晰可见。购买16台新插秧机花费160万元,5套无人驾驶设备花费15万元,建设暗化育苗室花费5万元,购买粉土机花费3万元。此外,新建自动化育苗流水线,仅购置新秧盘这一项就支出了12万元。李刚告诉记者:“在今年春耕开始前,设备投入费用就已经达到了约200万元。”
如此高额的投入,这笔账到底能不能平呢?我们不妨来仔细算一算。
首先来看补贴方面。长期以来,重庆一直大力推动农田宜机化、农机服务社会化,不仅成立了农机工作室、举办研修班,还安排一线农机专家,给予技术和资金补贴支持,积极推广农机技术。李刚笑着说:“农机购置补贴每台补2.92万元,提供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3个环节每亩补贴70元,还有‘试验田’专项补贴每亩100元……今年已经累计获得政府补贴50万元左右。”
再看看服务产出情况。说话间,李刚的手机铃声响起,电话是大安街道高庙村打来的,邀请他前往当地指导生产。正值春耕关键时期,刚下过雨,高庙村统计出有300余亩待耕田地,请李刚来协助耕地。李刚说道:“抢农时就是抢效益。最近每天都有很多电话邀请合作社去提供机耕服务。”
过去,合作社成员使用手扶微耕机进行人工耕作,每天每人最多能耕10亩地,一亩地收费约150元。后来李刚将手扶微耕机全部换成了拖拉机,每人每天能耕50亩地,收费也降至每亩100元。李刚欣慰地表示:“效率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原本3天才能完成的活,如今半天就能搞定,这样就能多接不少订单!目前已经签了240万元社会化服务订单,随着农忙时节的到来,订单肯定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购买合作社机耕服务的农户也能从中受益,扣除水稻社会化服务补贴后,每亩地实际只需50元的耕田费。如果土地集中连片,价格还能更加优惠。据了解,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已经直接或间接覆盖了重庆38个区县,并且还在向临近的四川、贵州等地延伸。
最后再看看技术产出。李刚算得很明白:“搞农业不能仅仅依靠补贴和基础服务,要想回本并获得可观的利润,还得靠技术‘生钱’。”他点开手机,昵称“重庆新农人”的朋友圈里,全是农机在田间耕作试验的视频。李刚指着插秧机上的一排齿轮说:“重庆山多,很多插秧机在这里都插不稳。买回来的农机必须自己进行改造,才能适应这里复杂的地形。这是我们自己加装的,既能适应地形又能更好地适应新型秧苗,比直接购买国外成套设备省了好几万元!”
除了不断研发农机改造技术,李刚今年还将协助推广大钵体毯状苗育插秧技术,“试验田”专项补贴也正是源于此。李刚介绍说:“大钵体毯状苗育插秧技术能避免种植后的返青期,让水稻提早成熟、尽早上市,同时产量预计可增加10% – 15%。水稻成熟期缩短后,采用‘稻 – 稻 – 油’或‘稻 – 稻 – 鱼’的一年三熟轮作模式,更能大大提高原本一年一熟的种植收益。”
李刚坚定地告诉记者:“买设备虽然花费了约200万元,但我觉得非常值得。”这时,手机铃声再次响起,原来是有地方邀请李刚在春耕生产调度会上演示农机新技术。这位充满干劲的“重庆新农人”,兴致勃勃地走进田野,开始调试下一台农机。
重庆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李刚在春耕前投入约200万元进行农机设备升级改造。虽投入巨大,但通过政府补贴、服务产出增加订单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证明了这笔投入的价值。李刚作为新农人,积极探索农机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和收益,也为农户带来实惠,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