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已久的“上海毛茛”在闵行体育公园被辰山植物园科研团队意外发现的事件,介绍了上海毛茛的首次发现时间、特征、模式标本情况、过去的记录状况以及此次发现的意义和后续保育计划。
现今馆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上海毛茛等模式标本信息签显示,该份标本于1875年采自上海凤凰山。上海毛茛的原始文献也明确指出,其模式标本采自凤凰山。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毛茛植物精细解剖图版同样引自凤凰山。另外,目前栽植于辰山植物园内的上海薹草,也是全球仅有的两种以“上海”命名的有花植物之一。
“上海毛茛”,在多年的隐匿之后,如今惊喜地重现申城!据新民晚报记者了解,辰山植物园科研团队在开展环城绿带植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时,于闵行体育公园意外发现了这种消失已久的“原住民”植物。
上海毛茛是一种在春季会绽放小黄花的植物。它通常作为伴生草本生长在花境之中,由于植株低矮铺散,花朵直径仅1 – 2cm,如同洒落在绿地里的星星碎片,所以很容易被当作杂草清除。而且,它的外观还较容易与猫爪草混淆。这些可爱的“黄色小精灵”偏爱生长在水边、湿地等环境。
早在1875年,法国学者H. de Poli首次在松江凤凰山采得这种植物。随后,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将其记载为上海特有物种,并正式命名为上海毛茛。根据《华东维管植物模式标本汇编》(1701 – 2020)的记载,上海毛茛是模式标本采自上海的102种植物之一。
那么,何为“模式标本”呢?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长葛斌杰解释道,当分类学者发表物种新名称时,需要指定某一份标本作为这个物种的凭证,这份标本就是模式标本。“它就相当于一种标尺,好比国际千克原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葛斌杰说道。
自1875年首次被采集到之后,上海毛茛在本市的“现身”极为罕见。从中国数字标本馆CVH的检索结果来看,上海毛茛的记录稀少,仅散见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上海最近的标本记录要追溯到34年前。
葛斌杰表示:“据中国数字标本馆CVH检索结果显示,上海毛茛最近一次在上海被记录到是在1991年2月,由上海自然博物馆翁若芬采集自徐汇区宜山路。再往前追溯,本市分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采集到上海毛茛,平均三十年左右才被采到一次,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采集记录较少,一方面是因为上海毛茛植株矮小,不太容易被发现,另一方面可能也和早春的采集活动较少有关。”
那么,这一次上海毛茛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葛斌杰回忆道,3月11日,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员李晓晨和陈彬在参与环城绿带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在闵行体育公园某处意外地发现了一丛毛茛属植物。“因为上海毛茛和猫爪草长得很像,当时我们无法确定,便采集了少量标本带回了实验室。第二天经过解剖、鉴定,又与国内的毛茛属专家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这丛开着小黄花的植物就是上海毛茛。”
这次意外发现,让科研团队十分欣喜。葛斌杰指出,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用地建设开发、人口数量增长、外来植物不断占据本土植物的生态位等原因,上海本土植物种群逐步萎缩,种类呈现下降趋势。而上海毛茛这一“原住民”的再次出现,说明只要用心观察,本土植物仍然可以被发现,这也给了科研工作者们信心。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针对环城生态公园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始于今年。团队结合“环上公园”的建成时间、区域位置、公园类型和大小等要素,与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中心一同选择了22个“环上公园”进行调查。闵行体育公园是首个调查的公园,整个调查项目将于年底完成。
葛斌杰认为:“第一个调查的公园就带给我们惊喜。因为这种植物不可能是建公园时人为种植的,说明在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定的原生生境、本土物种和乡间野趣。虽然上海毛茛并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但因为是仅有的两种有‘上海’两字的有花植物之一,寄托着上海人的情感与乡愁。”
据悉,目前部分上海毛茛已经由辰山植物园采取了保育措施。今后若能扩繁成功,可以寻找合适的生境让这些“原住民”回归户外,再次成为市民看得见的“植物邻居”。
本文围绕消失多年的“上海毛茛”在闵行体育公园被发现一事展开,介绍了其发现历史、特征、模式标本概念、过去记录情况以及此次发现的背景和意义。上海毛茛的重现为本土植物保育带来了希望,也体现了环城生态公园建设对原生生境的保留。后续的保育和扩繁工作值得期待,有望让这一承载着上海人情感的植物重回市民视野。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