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海尔集团高管集体入驻社交平台爆火出圈这一事件展开,阐述了其对海尔自身形象焕新的意义,同时深入探讨了该事件背后青岛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青岛为重振制造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规划。
瞧!“海尔兄弟们”组团出道啦,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阵热潮。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707869
3月21日,海尔集团CEO周云杰发布了其开通抖音后的首条视频,这一小小的举动却如同在网络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目前账号涨粉已超百万。随后,“海尔兄弟”们纷纷跟上步伐,海尔智家的吴勇、海尔厨房的杨林等高管也纷纷入驻社交平台,开启了他们的网络之旅。
这一系列动作向外界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海尔,正渴望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实,不只是海尔企业本身期待改变,对于这样一场现象级的“破圈”事件,海尔的诞生地——青岛,已经翘首以盼多时了。
青岛,作为在全国率先实施“名牌带动、品牌兴市”战略的城市,曾经凭借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制造业金字招牌,创造了闻名遐迩的“青岛现象”,在全国制造业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时光流转,多年来,传统优势行业的品牌边际效益不断下降,品牌经济的溢价和再生动力显著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当地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阻力,青岛制造业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困境。
正如当地媒体所言,周云杰的转变可不只是关乎他个人形象那么简单,更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振兴。
往更大的范围来看,“刷新”形象仅仅只是第一步。作为本土企业的龙头,海尔此次出圈能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启示呢?而对于“北方经济第三城”青岛来说,在与佛山、合肥等同样瞄准“家电之都”的城市竞争中,又该如何实现自我再进化呢?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新的想象空间正等待着被打开。
爆火出圈
这场刷屏网络的走红,最初源于一个小小的“意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和雷军一同走上代表通道。在这个场景中,周云杰略显严肃的表情与雷军的游刃有余、谈笑风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个“站在雷军背后的男人”瞬间引发了全网的关注。
图片来源:海报新闻
紧接着,周云杰和海尔集团在这波互联网关注热潮中展现出了教科书级的应对方式。他们幽默地回应了“撞脸结界兽”“没有山东大葱高”等网友热议话题,带领海尔一众高管集体“开号”出道,集团官方账号也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迅速跟进互动。这一系列“接地气”的回应持续引爆网络,其影响力堪称现象级。
显然,相较于走红这件事本身,更为人所乐道的是,这家一向低调的老牌企业打破了人们的惯有认知,难能可贵地接住了“泼天流量”。
周云杰在发布首条微博时直言:“我坚持认为,我出道不是为了打造企业家个人IP,而是学习企业如何与新时代对话,让海尔的产品、服务‘出道’。”这次出圈最大的收获,不是让网友认识了他个人,而是让海尔站在了大家面前,拉近了海尔与消费者的距离。
“这是企业面对年轻消费群体,积极适应变化的表现。”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向城市进化论分析道,北方地区尤其是山东的企业家,以往给人的印象更倾向于低调,乐于向外界展示形象的并不多。
当地媒体进一步指出,山东企业家群体需要打破“只干不说”的传统思维,学会与时代对话,与公众沟通。周云杰的这种转变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系到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振兴。
将这一事件上升到区域经济振兴的高度,不仅仅是因为其较高的关注度,更在于海尔这家企业在当地产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青岛第一大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深耕家电产业数十年的海尔早已成为青岛制造的一面旗帜。数据显示,海尔已连续16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布局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数超10亿。就在刚过去的2024年,海尔集团全球收入达到4016亿元,年营收增量相当于再造一家山东百强企业。青岛也由此迎来了标志性突破:首家年营收超4000亿元的企业诞生。
打开局面
近年来,从何小鹏、李想等造车新势力掌门人,到雷军、董明珠等巨头IP,企业家们纷纷主动拥抱互联网,争相“下场”与粉丝用户深度互动,为企业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和市场影响力。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不想当网红”的周云杰“听劝”上网、紧急“营业”的原因所在。与那些低调大佬被网友“架着”出道不同的是,青岛对于此番出圈热潮已期待良久。
回顾中国企业品牌发展史,青岛的存在举足轻重。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涌现出以海尔、海信、青啤等为代表的“五朵金花”以及中车等制造业骨干企业,享誉全国。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289065
在当地看来,品牌引领制造业发展一直是青岛的鲜明特征。一个直观的印证是,上述龙头企业形成的千亿级产业链,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5%。
然而,曾经的“领跑者”却在高度内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观点直指,与过去的辉煌相比,近些年青岛的制造业光环明显趋于“暗淡”。且不说风头被苏州、深圳这样的制造业头部城市盖住,就连合肥、长沙等后起之秀,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存在感。
这其中,作为“顶梁柱”的支柱产业、头部企业无疑首当其冲。环顾四周,同为家电巨头的格力,凭借有“空调女王”“话题女王”之称的董明珠,产品营销频频引发公众关注;“营销之神”雷军更是以过人魅力圈粉无数,为小米创造的商业价值无可比拟。
当地对此也进行了反思。“提到深圳,人们瞬间会想到众多企业领军人物,如任正非、郭台铭、王传福、马化腾等,之所以被记住,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品牌影响效应。”当地媒体曾指出,多年来,青岛“品牌塔尖”依然是海尔、海信、青啤等“老金花”面孔居多,品牌经济的溢价和再生动力显著不足,传统优势行业的品牌边际效益不断下降。
直面新一轮品牌竞争,青岛给出了解题思路。2023年,“青岛优品”工程正式启动,并先后遴选出185个代表青岛品质高度的“优品”,意在充分挖掘本土品牌潜力,打造品牌新标杆、引领产业竞争力重塑。就在上个月,青岛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青岛市品牌建设促进条例》。这也是全国首部促进品牌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不断加码完善的顶层设计,显露出当地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周云杰与海尔走红则有望成为真正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无论对于当地企业还是青岛城市来说,这次事件应该可以带来比较好的引导效应。”董彦岭分析道,其积极影响除了提升信心,还包括思维和行动上的引领转变。
“看清方向”
网络热度之外,现实中的考验仍在继续。有媒体评价:“若没有周云杰36年深耕实业的底色,这场狂欢或许只会止步于一场短暂的表情包盛宴。”
一个例子是,海尔为回应网友需求连夜开发的“懒人洗衣机”,一周预售就爆卖8.8万台,这背后显然离不开研发硬实力的支撑。此前,在2023年达沃斯论坛上,周云杰还曾向外界展示将新品研发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15天的“灯塔工厂”。
作为领军企业的海尔,则关乎整个青岛的制造业底色。从“破圈”到突围,终极比拼仍将回归到产业竞争力的“主战场”。
过去一段时间,有关青岛二产比重下降、工业“拖后腿”的讨论曾引来外界担忧。有数据显示,2012 – 2022年,青岛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6.6%跌至34.8%,十年缩水近12个百分点。2022年,青岛工业增加值不足4000亿元,落后于唐山、长沙等城市,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位次远低于经济总量排名。
全球产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青岛和很多老牌工业城市一样面临转型困惑:传统优势产业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又与其他先发城市存在差距。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474172
面对重重压力,青岛拿出了重振制造业雄风的实际行动。202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将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等六方面重点发力,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左右,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7大优势产业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
2024年底,青岛提出加快构建“10 + 1”创新型产业体系,将其视为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升级产业体系的“路线图”,共布局40个细分赛道。其中明确,提质发展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等3个优势产业。智能家电被列为三大优势产业之首。
如当地媒体所言,时至今日,家电、轮胎等传统产业依然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符号。作为青岛经济最稳固的基本盘,传统产业如何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重塑产业生命力,成为事关城市命运的一道考题。
“关键是不能乱了步伐。”在董彦岭看来,看清方向,始终保持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才是长久之道。
海尔集团高管集体入驻社交平台爆火出圈这一事件,探讨了其对海尔形象焕新以及青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青岛制造业曾凭借品牌优势辉煌一时,但如今面临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海尔出圈或为青岛制造业带来新契机,而青岛也已出台相关政策重振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变革背景下,青岛需保持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探索传统产业新发展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