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可穿戴肺功能成像仪:打破国外垄断,守护肺部健康

本文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佳烽副教授团队研发的“可穿戴肺功能实时成像仪”。该设备凭借创新技术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称号,详细阐述了其无创动态成像的特点、从实验室到病房的研发历程,以及未来拓展应用的蓝图。

在医学检测领域,传统的肺功能检测往往存在诸多不便。而如今,一项创新性的成果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无辐射、无需插管,仅通过一条柔性绷带贴合胸部,就能在患者呼吸之间实时捕捉到肺部通气区域的动态阻抗变化……”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佳烽副教授团队传来喜讯,他们研发的“可穿戴肺功能实时成像仪”,凭借其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荣获2024年度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称号。

这款外形如同智能运动腰带的设备,以多电极阵列布局、弹性可伸展绷带设计为核心亮点。它不仅突破了传统CT、MRI等设备静态成像的局限,更以“床旁可视化”的便携优势,为慢阻肺、哮喘等近亿患者带来了无创、实时呼吸监测的全新体验。

国产可穿戴肺功能成像仪:打破国外垄断,守护肺部健康

国产可穿戴肺功能成像仪:打破国外垄断,守护肺部健康

无创动态成像:让肺部呼吸“看得见”

传统的肺功能检测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而CT、MRI等设备虽然能够提供影像,但存在辐射风险、设备笨重、成本高昂等问题。姚佳烽团队研发的这款成像仪,采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在患者胸廓表面布设16个柔性电极。这些电极就像敏锐的“小侦探”,能够实时捕捉肺部通气区域的电导率变化,并将数据转化为动态图像。姚佳烽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给肺部装了一台‘实时监控摄像头’。”

该设备的多电极布局设计让它“耳聪目明”,能够捕获更全面的生物阻抗数据,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先进的算法解析阻抗信号,可以清晰地显示气流在肺叶中的分布、流动异常区域,甚至能捕捉到细微的肺泡通气不均情况,为早期肺纤维化、慢阻肺急性发作等疾病提供预警。值得一提的是,其绷带式设计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都能舒适佩戴。而且,单次检测成本仅为传统设备的1/10。

国产可穿戴肺功能成像仪:打破国外垄断,守护肺部健康

从实验室到病房:打破垄断

“我国40岁以上慢阻肺患者近1亿人,但肺功能成像仪长期被国外垄断,进口设备售价高达140万元,且操作复杂。”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姚佳烽带领团队自2016年就启动了研发工作。他们仅用9个月便攻克了首代样机,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2023年,该成像仪通过江苏省二类医疗器械创新审批,2024年8月正式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款可穿戴EIT设备。

与进口设备相比,国产成像仪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体积缩小了80%,重量仅300克,而且支持云端数据分析,可自动生成肺功能评估报告,这大幅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效率。目前,该设备已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等17家顶级三甲医院投入临床使用,并在甘肃、贵州、河南等地的多家社区医院进行慢性肺病筛查,累计服务超2万名患者。

国产可穿戴肺功能成像仪:打破国外垄断,守护肺部健康

未来蓝图:从肺部监测到“全身扫描”

技术的突破永不止步。团队透露,新一代设备正尝试将胸阻抗成像与氧疗仪、电刺激技术结合,实现氧疗——理疗一体化。例如,针对慢阻肺患者,设备可实时调节氧疗流量;对于术后呼吸肌无力患者,能通过电刺激同步强化膈肌运动。

团队更宏大的愿景在于拓展电阻抗技术的应用边界。目前,他们已布局微流控肿瘤细胞检测、乳腺肿瘤3D筛查等方向,甚至计划为航天员设计肌肉运动监测系统。“电阻抗成像的潜力远超想象,”姚佳烽表示:“未来或许只需一件智能衣,就能完成全身器官的实时‘透视’。”

国产可穿戴肺功能成像仪:打破国外垄断,守护肺部健康

这款不足手掌大小的国产成像仪,不仅改写了肺部疾病诊疗的规则,更以“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向世界证明:南航科研人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赛道上,正以创新为翼,让精准医疗的曙光穿透每一片亟待守护的肺叶。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言:“它让沉默的肺部开始‘说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倾听每一个生命呼吸的声音。”

本文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佳烽副教授团队研发的“可穿戴肺功能实时成像仪”,该设备具有无创动态成像的优势,打破了国外在肺功能成像仪领域的垄断,目前已投入临床使用。团队还计划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未来有望实现全身器官的实时监测,展现了“中国智造”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54.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