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医药零售行业展开,详细分析了该行业存在的价格、质量和渠道等方面的痛点,同时提出了从技术、文化和构建普惠生态等角度的破局之道,展望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构建“多好省”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全社会对中医药价值共识的意义。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国人对健康养生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医药消费市场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然而,行业内存在的种种乱象,却让消费者陷入了“买不起、信不过、买不到”的艰难困境。近日,人民网旗下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中医药零售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首次系统性地揭露了行业存在的三大痛点,即“不够好、不够省、不够多”。同时,报告还提出了以技术赋能、制度规范与文化融合为核心的破局路径,旨在推动构建一个“价优、质优、品全”的中医药零售新生态,让中医药真正成为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普惠大众的坚实基石。
行业痛点:价格失控、质量危机与渠道短板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痛点一:“不够好”,药效差距大,消费者难辨别
“药材名虽同,疗效大不同”,这是众多消费者在购买中医药产品时的真切感受。《报告》显示,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抽检时发现,不合格中药材多达208种、551批次,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20%。就拿黄芪来说,由于种植技术标准不统一,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超过了50%。而且,市场监管存在滞后性,追溯体系也不完善,导致消费者很难辨别中药材的优劣。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表示:“部分商家以次充好的行为,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发严重,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公信力。”
痛点二:“不够省”,价格虚高,渠道加价好几倍
中药材从田间地头到终端市场,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这让消费者直呼难以承受。以连翘为例,种植户的收购价仅为38元/公斤,但经过层层的流通加价后,终端零售价飙升至215元,价差达到了4.7倍。同类中成药的价格差异更是惊人,某品牌生脉饮售价不足10元,而同类产品的最高标价却超过了百元。调研结果表明,超过60%的消费者因为价格过高而转向非正规渠道购买中医药产品,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痛点三:“不够多”,渠道分散,便利性不足
“为买一味药,跑遍半座城”,这是78%的消费者的真实写照。很多消费者表示,需要辗转多家药店才能购齐所需的中药。在部分偏远地区,药店的布局非常稀疏,营业时间也比较固定,甚至出现了“有需求无供给”的尴尬局面。《报告》指出,中药零售渠道的分散和低效,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还削弱了中医药服务的便利性。
破局之道:粗放式增长到精细化高质量发展
面对中医药零售行业存在的诸多痛点,传统的行业模式已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消费者迫切需要一个透明、高效、可信赖的购买渠道。然而,行业的短板往往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当前,政策红利在持续释放,数智化技术也日益成熟,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进行了评估,这些都为中医药零售行业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将分散的探索转化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未来,行业的破局必然需要一批既有战略定力又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以技术为基础、以文化为赋能、以构建普惠生态为底层逻辑,对行业的价值链条进行重构。这不仅是一场供应链的效率革命,更是对中医药千年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融合能力的一次考验。
未来展望:中医药零售更需要什么样的企业?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技术筑基:重构产业底层逻辑,加入AI诊疗体系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应用,正在推动中医药零售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医药企业家群体,正以前瞻性的布局重塑行业格局。他们通过全链路的数智化改造,构建了一个“质量可溯、需求可测、资源可控”的智慧产业生态。同时,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AI中医诊疗大模型也得到了深度应用。
文化赋能:唤醒大医之道,铸就信任内核
中医药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这是它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行业领军者,需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着力点,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围绕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一批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蕴含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零售终端。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中医药品牌的高附加值竞争优势,通过价值传递实现消费端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觉。
普惠生态构建:“多·好·省”模式,链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要让“价优质优”的中医药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就需要对终端服务网络进行重构。《报告》指出,目前专注于中医药的连锁药店数量非常少,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由此可见,中医药零售行业的未来,将是一场以“价优、质优、品全”为核心的综合变革,通过“多、好、省”的模式实现普惠生态的目标。这一模式不仅将重塑产业链条,更将推动中医药从传统经验向现代数智化跃迁,让中医药真正成为消费者“用得起、信得过、买得到”的健康选择。
首先,“多”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基础。行业可以从丰富品类、剂型创新、药材覆盖和经典名方开发四个维度对产品体系进行重构:通过整合全国优质中成药资源及特色民族医药,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矩阵;开发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新型剂型,拓展传统饮片的范畴;建立覆盖全国的道地药材供应链体系,保障药材的品质和供给的稳定性;同时依托中医经典名方,结合现代医学进行创新研发。这种多维布局既保留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又能适应当代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对中医药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好”是中医药立足的根本,也是行业重新获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未来的中医药零售业需要朝着标准化、透明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的品质保障体系。
报告指出,行业需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道地药材认证体系,加强原产地标识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确保药材从种植到流通的全过程都可以追溯,守住道地性这一中医药的“生命线”。同时,建立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协同监管机制,完善抽检与退市制度,对不合格产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鼓励头部企业率先公开质检数据,以透明化的操作打破信息壁垒,为行业树立品质标杆。在坚守古法炮制工艺的同时,推动产学研联动,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验证中药疗效,形成“数据说话、疗效服人”的科学化路径。通过技术赋能,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药的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提升,逐步消除信任鸿沟。
最后,“省”是中医药普惠的核心目标。需要通过供应链革新、价格监管与服务创新,打破“买不起”的行业困境。
应该推动供应链扁平化,建立“产地直采 + 电商直营”的直达模式,减少传统流通层级,压缩中间环节的加价空间。通过规模化集采和智能库存管理,实现成本可控、价格透明,让中药材从田间到终端的溢价回归到合理区间。完善价格动态监管机制,对纳入医保的常用中药实行政府指导价,保障基础用药的普惠性;对滋补类产品建立浮动定价备案制度,平衡市场灵活性和价格合理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遏制短期暴利行为,重建消费者对价格体系的信任。创新终端服务模式,在社区药店、乡镇卫生站等基层网点布局智能药柜,结合AI技术实现药材真伪鉴别和用药指导;推出一系列普惠产品组合,降低消费者的试错门槛,让中医药服务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融入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通过“多、好、省”的协同推进,中医药零售业正在构建一个“质量可溯、需求可测、资源可控”的智慧生态。未来,只有让中医药“用得起、信得过、买得到”,才能使中医药真正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普惠基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发挥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对中医药价值达成共识并加以珍视。唯有如此,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医药零售行业存在的价格、质量和渠道等痛点,同时提出了从技术、文化和构建普惠生态等方面的破局路径。强调通过“多、好、省”的协同推进构建智慧生态,让中医药成为普惠大众的健康选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珍视中医药价值,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