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在宁举行的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研讨会,详细阐述了江苏舞台艺术在淮剧、昆剧、舞剧等多个剧种的“三部曲”创作成果,分析了其出现井喷势头的原因,包括政策、生态与创新的驱动,同时也指出江苏舞台艺术面临的挑战。
2025年3月28日,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暨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学会会长方标军如同介绍珍贵宝藏一般,细数着江苏舞台艺术的丰硕成果:昆剧“三部曲”、锡剧革命女性“三部曲”、扬剧古典题材三部曲、锡剧“英雄三部曲”、越剧“金陵三部曲”、淮剧“村官三部曲”,还有尚未收官的淮剧“灵魂三部曲”等。方标军认为,“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是一次在实体化、品牌化、产业化方面的全新尝试,堪称艺术创新的江苏范本,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探讨。”
从历经十年精心打磨的淮剧《小镇》,到深入扎根现实主义题材的涟水“村官三部曲”,江苏通过走系列化、品牌化的创作道路,将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进行了深度融合。这不仅诞生了一批既受观众喜爱又获业内认可的精品佳作,更探索出了一条舞台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成功打造了舞台艺术的IP矩阵。
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乡村振兴的文艺画卷
涟水县淮剧团推出的“村官三部曲”,即《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村里有个管得宽》,成为了乡村振兴主题在文艺领域的生动表达。这三部作品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以诙谐幽默的笔触,细腻地展现了基层干部与村民携手共同奋斗的精彩故事,在业内被誉为“涟水现象”。作品巧妙地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既保留了淮剧独特的乡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戏剧的结构,堪称基层院团现实题材创作的典范之作。文旅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在观看了这三部作品后,由衷地感慨,作品紧密贴合当下农村的实际现状,生动地展现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和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奋斗与担当。其贴近生活的表演、深刻的内涵,成功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是近年来基层地方戏曲创作的优秀范例。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分享创作感受时说:“我们让群众成为主创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驻村采访,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寻找创作的窍门,从群众的酸甜苦辣中确定创作的点位,从群众的柴米油盐中挖掘创作的题目,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捕捉鲜活的素材,从生产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昆剧《瞿秋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探索之旅
在江苏舞台艺术的“三部曲”作品中,有许多出自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之手,像昆剧现代戏三部曲、越剧金陵三部曲、锡剧女性三部曲以及李政成的扬州三部曲等。罗周回忆道:“对三部曲的回顾,其实也是对我自己创作历程的一次回溯。当年晓旭在舞台上还是一副稚气未脱的女生模样,如今她带着年轻团队以《织造府》登上舞台,已然有了大师的风范。我18年前初来江苏时,也是一个青涩的编剧,在三部曲系列作品的打磨过程中,实际上所有主创人员都在不断成长。这绝对是1 + 1 + 1﹥3的效果,有一种无穷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大家。”以昆剧三部曲为例,“昆曲在表现现实当代题材方面是极具挑战的,从《当年梅郎》到《眷江城》再到《瞿秋白》,我们真正走出了一条艰难的昆曲现代戏开创之路,并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前行方向。”在出演《当年梅郎》时,施夏明其实心存担忧,他害怕自己无法演好。“要用昆曲去演绎一个京剧大师,而且在台上还有戏中戏的呈现,但我们依然怀着少女般的勇气不断前进。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遵守昆曲本体的审美,怎样对接当下的精神,如何表现当代的人物。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昆曲完全可以用来表现现代性,昆曲的生命力能够生动地展现现当代人物,并且能与我们当下人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罗周说道。
舞剧《10909》——多元叙事的精彩呈现
除了上述剧种,江苏各地剧团还从历史到非遗展开了多元叙事。无锡市歌舞剧院通过舞剧《阿炳》《西施》《10909》等作品,将历史名人、非遗与科技强国主题巧妙串联起来;苏州市歌舞剧院则凭借《运河》《桃花坞》等舞剧,把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与当代审美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三部曲”。
那么,江苏舞台艺术为何会呈现出如此蓬勃发展的井喷态势呢?其创作的密码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政策、生态与创新的三重驱动。江苏秉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尊重劳动”的核心理念,通过“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江苏艺术基金”等机制,成功孵化出《烛光在前》《瞿秋白》等30余部重点剧目。同时,设立紫金戏剧文学奖,推动剧本创作与院团需求的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保障了作品的质量。
舞剧《红楼梦》——表现形式的大胆突破
江苏舞台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例如,舞剧《红楼梦》将古典舞的婉约柔美与现代舞的抽象表达完美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沉浸式的舞台效果;淮剧《小镇》则采用“演艺 + 实境秀”的模式,在盐城建湖九龙口打造了“戏在村中”的文旅融合样板。此外,江苏还十分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与传承机制。通过“双名工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培育出了一批领军人才。像淮剧《小镇》的主演陈明矿荣获梅花奖,其团队还推出了“青春版”剧目,由青年演员接过接力棒,实现了艺术的传承。
正如吕育忠所说:“江苏舞台艺术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绝非偶然,每一部作品都有其成长的轨迹。”从一部剧发展到一系列IP,从地方戏走向全国奖,江苏舞台艺术的“三部曲”现象,充分展现了文化强省的底气与匠心。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互共鸣,艺术与人民紧密同行,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时代的深情礼赞。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江苏舞台艺术正面临着文化创新力、制度活力与市场适应力的综合考验。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本文全面介绍了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涵盖多个剧种的优秀作品,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政策、生态与创新的驱动,以及在表现形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同时也指出江苏舞台艺术面临的挑战,展现了其既有辉煌成果又需不断奋进的现状。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