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联合西华县文物部门开展文物调查时,在村民家中发现明代思恩侯房宽的圹志并确认其墓葬遗址,介绍了房宽的生平、圹志的情况以及该圹志的学术价值。
周口3月28日消息,近日,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与西华县文物部门携手开展文物调查工作。在这次意义非凡的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于一户村民家中有了重大发现——明代思恩侯房宽的圹志,并且经过细致考察,还确认了其墓葬遗址。
图为明代思恩侯房宽的圹志。 周建山 摄
房宽,乃是陈州(也就是如今的周口市淮阳区)人士。在明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他积极参与了著名的“靖难之役”。凭借着卓越的战功,他受封为“靖难十三侯”之一的思恩侯。而他墓葬所在地的房坟村,正是因为他而得名,这个村庄也仿佛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
此次被发现的“故思恩侯房公圹志”,选用了青石材质,整体呈现方形。它边长达到了80厘米,厚度为10厘米。圹志上的铭文虽然简短,却简要记述了房宽的生平事迹。根据圹志中的记载,房宽在永乐七年(1409年)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8岁。到了次年(1410年),他被安葬于“陈州西华县长乐乡郑氏之原”,也就是现在的房坟村。房氏族谱将此地称作“起凤岗”,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十分符合古人所崇尚的风水理念。
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说,该圹志曾长期被村民当作打坯的垫物,甚至还被用作磨面的槽案。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导致圹志上部分文字出现了磨损的情况。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它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志文内容与《明史·房宽传》的记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这一发现可不容小觑,它对于考证明初政治军事史、明代侯爵丧葬制度以及房姓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纠正个别文献记载中的讹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围绕周口市博物馆联合文物部门发现明代思恩侯房宽圹志及墓葬遗址展开,介绍了房宽生平、圹志情况,指出圹志虽有磨损但保存完整,且其内容与文献记载有差异,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