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突破传统,培养跨学科AI人才 北航新推人工智能必修课,锚定四大核心价值育栋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2025年春季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的相关情况,包括课程的筹备建设过程、依托理念、核心价值、课程架构、特色以及授课团队等内容,还提及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突破传统,培养跨学科AI人才 北航新推人工智能必修课,锚定四大核心价值育栋梁

在2025年3月27日,澎湃新闻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处了解到,在这一年的春季学期,北航凭借其跨学科的师资团队以及分层教学体系,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意义非凡的课程——《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北航期望通过这门课程,引领学生们勇敢地跨越学科的边界,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领域的无限奥秘。

北航的这门《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其建设过程可谓精心筹备。由北航人工智能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波教授牵头进行论证建设工作,吴文峻教授担任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单元主责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实施。该课程自2023年底就启动了筹备工作,期间经历了系统性的调研以及多轮的迭代完善。到了2024年3月,学院专门组织了跨学科专家团队,完成了首版教学大纲的论证工作,成功构建起了一套覆盖人工智能全知识链的课程体系。直至2025年春季学期,随着自主编撰的《人工智能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教材正式出版发行,这门课程正式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放,成为了北航全校首门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单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北航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依托“未来学习中心”的先进建设理念,大胆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限制。通过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校企协同等多元化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革新,致力于破解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紧迫命题。这门课程立足国家需求,明确锚定了四大核心价值:其一,筑牢数字时代人才根基。通过全面普及AI基础原理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努力弥合“智能鸿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技术驱动下的社会变革;其二,培育跨学科创新能力。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引导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以AI思维重新构建本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法,锻造“AI + X”的复合型素养;其三,厚植科技报国情怀。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伦理思辨以及社会责任教育,着力培育兼具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数字化公民;其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引入产教融合的实际案例以及前沿技术解析,为国家输送能够驾驭智能浪潮的高素质人才。

这门课程采用复合架构,具体由24学时的理论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教学共同构成。其中,理论教学广泛涵盖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原理,并且巧妙地融合了脑神经科学认知基础与AI安全伦理研讨。而实验教学则针对不同学科大类进行了分层设计:例如,文科学生通过基于贝叶斯的新闻文本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工具等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技术应用;理工科学生则侧重智能算法实现、自动驾驶策略生成等工程实践。课程以“感知-认知-决策”的人类智能演进逻辑为主线,系统地解析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以及技术内核。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思维延拓。从计算思维逐步过渡到智能思维,逐层递进,通过“感知智能 – 认知智能 – 智能决策”的框架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二是突出以简驭繁、重构教学内容。围绕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逆向设计章节内容,精准凝练核心原理与技术边界;三是融合学科应用、引入工程案例。结合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精心设计空天探测、智能医疗等重大工程领域的案例,将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北航人工智能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北航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14个院系的55名教师,共同组成了强大的授课团队。这些教师经过了严格的报名、筛选以及专业的教学培训,确保了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以及跨学科融合能力,为助力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创新应用的跃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北航教务部部长钱政表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环节。开展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核心技术,培养人工智能思维,提升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北航2025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涵盖课程筹备、依托理念、核心价值、架构特色及授课团队等方面,北航期望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输送跨学科高素质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197.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