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济南人口数据和人才政策,阐述了济南常住人口增长情况,介绍了其不断升级的人才政策,分析了面临的人口压力,探讨了产业与人才适配的破局关键。
图片源自网络
近日,济南市统计公报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数据。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济南常住人口达到了951.5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7.8万人,增长率为0.8%。从人口增量方面来看,这样的成绩在全国范围内都相当出色。尤其是在众多北方城市中,更是显得十分亮眼。它甚至超过了成都、武汉等省会城市,仅仅略低于长沙、杭州。
就在统计公报发布后不久,《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正式对外公布。据公开报道,这已经是该政策在两年内的第三次迭代。此次政策加大了对青年科创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新增了3项具体政策,每年新投入的资金接近2000万元。对于这一升级版的人才政策,有媒体用“超预期的政策更新速度”和“空前力度”来进行形容。
尽管济南的人口增势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不难发现,这座北方省会城市的“危机感”却在不断增加。那么,它的压力究竟来自哪里呢?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山东在2024年常住人口减少了42.8万人,过去三年人口规模大幅缩减了近90万。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的山东,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增长引擎来扭转局面。在这个重要的关头,曾经饱受“弱省会”争议的济南,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呢?
出招
最近,济南“抢人”的消息再次登上了头条。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济南主动对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进行了优化调整,从而形成了更符合新时代要求和济南发展实际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
图片源自网络
其中多项举措的力度之大受到了广泛关注。例如,新增了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根据成效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每年遴选数十名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50万元、30 – 50万元的资金支持;聚焦青年人才关心的住房问题,在保障购房补贴、生活补贴优厚待遇的基础上,追加了住房公积金缴存及留济补贴、人才公寓等后续支持。当地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诚恳地表示:“今天的济南,正在拿出最大的诚意、最实在的举措、最优质的服务,让人才站在C位、成为主角。”
“诚意”还体现在超预期的政策更新速度上。据公开报道,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即《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与《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首次发布于2022年。2023年底,优化后的“双30条”(2024版)对外公布,到此次再次优化升级,已经是同一项政策在两年内的第三次迭代。
实际上,济南在近几年的“抢人”行动中一直非常积极。2020年,济南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了“零门槛落户”政策;2021年起,以“一座城的名义”,连续四年为大学生举办毕业典礼,市委书记亲自“喊话”挽留人才;2022年,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40条”先后发布;2023年,推出了首届海右人才节,涵盖5大类206场活动,并为求职群体提供食宿玩乐等系列优惠;2024年,举办了首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推出2.6万个岗位。可以说,在全国频繁掀起的“抢人”热潮中,济南这座北方省会城市的存在感相当高。
从人口增势来看,济南这几年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21年至2023年,济南常住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9.4万人、7.9万人、2.2万人。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济南常住人口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0.8%。这一增量不仅在全国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排名靠前,还超过了成都、武汉、南京、福州等省会城市。在一众以南方城市为主的“增长大户”中,济南的突出表现显得更为难得。与此同时,2024年人口增速相比2023年(0.2%)实现了翻倍提升,这一“佳绩”也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被多次提及。
重担
从济南超常规的人才政策更新频率和不断加码的支持力度可以看出,尽管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济南的紧迫感丝毫没有减轻。有观点指出存在潜藏的危机:“放眼整个北方,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单向失血’的态势仍未得到逆转。”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大省、全国第二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济南显然无法置身事外。
根据近期公布的各省人口数据,2024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江苏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浙江常住人口66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万人。而同期,山东常住人口10080.17万人,比上年减少42.8万人。这意味着,山东成为全国经济前四强省份中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的省份。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山东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自2022年首度负增长以来,山东过去三年人口规模分别减少7万人、40万人、42.8万人,大幅缩减了近90万人。
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这个曾经的生育大省近两年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生不动了”。根据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测算,过去三年间,山东人口自然增长量分别为 – 9.45万人、 – 22.1万人、 – 16.8万人,机械增长量分别为2.24万人、 – 17.7万人、 – 26.03万人。也就是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下降的趋势下,山东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流失。短短两年间人口净流出超过43万人,这也引发了外界关于山东人口规模将跌破一亿的担忧。
有专家分析,在全国总人口规模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广东常住人口能够保持稳中有增,不仅得益于相对较高的生育率,还在于其对外来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人口向广东聚集的趋势依然明显。反观山东,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与人口流失急速加剧的双重困境,亟待找到破局之法。而当“人口争夺战”的赢家越来越集中于省会和中心城市时,在近年来频频发力“强省会”的山东,济南理应承担起更重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背靠过亿人口大省腹地的省会城市,过去一段时间的人口增势并未达到预期。此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2023 – 2025 年)》及《济南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0 年)》,都曾明确提出到2025年济南常住人口总量预期在1000万人左右的目标。但目前来看,近50万人的缺口,很难在仅剩的一年时间里补上。当地媒体指出,“对比现有国家中心城市,千万人口与万亿GDP构成核心指标”,常住人口破千万不仅是城市能级的跃升,更是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要素。眼看着兄弟城市青岛先一步迈过千万人口大关,晋级成为全国“双万城市”中唯二的非省会城市之一,济南的“焦虑”也就不难理解了。
困局
破局的关键在于产业与人才的协同发展。正如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樊杰所说,过去是“人随产业走”,未来则可能是“产业随人才走”。城市能否找到产业与人才高效适配的“最优解”,将是新一轮城市竞争胜负的关键。这也是济南近年来一直努力突破的困境。
此前齐鲁人才网针对山东高校毕业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竞争决定着毕业生的留存与否,在各项毕业生流动因素中占比分别为21.81%、20.90%和19.74%;只有15.37%的毕业生关心当地人才政策。这表明,相比一个政策优惠的城市,毕业生更愿意选择一座配套设施完善且更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也就是说,在政策引导带来短期效应之外,如何真正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根据当地媒体此前的研究,2018 – 2022届驻鲁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省内流动从68.21%上升到87.37%,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与此同时,济南、青岛、烟台人才吸引力较强,分别吸引了24.46%、22.15%、13.57%的2022届驻鲁高校毕业生,共计超过全省6成。
图片源自大众日报客户端
《济南日报》此前曾指出,随着济南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主导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崛起成势,高能级的产业发展释放出大量人才需求。然而,由于缺少统一开放的产才供需对接平台,就业信息不对称、岗位供需不匹配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和人才就业的两个突出问题,产业链与人才链难以深度融合。
针对这一痛点,济南在全国首创了覆盖城市全域人才就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着力打通微就业、灵活就业、大学生精准对接渠道。此次最新推出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亦在多处提及“产才融合”。济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抓好产业链人才引育,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招引紧缺型人才,推动产业人才供给与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底气,产业则决定了城市对人才的长久“引力”。面对日趋激烈的“抢人大战”,济南显然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
本文围绕济南人口与人才政策展开,介绍了济南人口增长情况及人才政策的不断升级,分析了其面临的人口压力,指出在山东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济南肩负重任。同时探讨了济南在产业与人才适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破局举措,强调人才和产业协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也指出济南在“抢人大战”中仍需持续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