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考研名师群体,以田静成绩争议和学历信息删除事件为切入点,回顾何凯文成绩造假事件,深入剖析考研名师虚假宣传、“同行互撕”等乱象的成因,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考生和行业发展提供思考。
在考研培训领域,“名师”的名号向来备受关注。然而,近期“考研名师”群体却状况不断。继“考研名师”何凯文被曝光成绩造假之后,“考研英语名师”田静又因成绩争议以及学历信息删除事件,被无情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的开端发生在2024年年底,田静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英语一”。但考试结束后,她却以“未答题、仅看题”为理由,拒绝公布自己的考试成绩。同时,她还强调“教师价值应体现在教学成果而非个人成绩”。
然而,田静的这一说法迅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质疑。考研数学辅导老师汤家凤言辞犀利地指出:“只要报名并进入考场,便不存在没有成绩之说,0分也是成绩!”面对田静含糊其辞的回应,汤家凤进一步发声,严肃地表示“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站在讲台上的人,应该要有最起码的诚信”。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在十余天的时间里,田静始终没有给出正面回应,只是悄悄地删除了社交平台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院校的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有网民还意外发现,田静所在的培训机构网店曾一度售卖一款名为“田静的脑子”的商品,商品价格定为100元。相关页面显示,该商品已经售出200多件,还有超400人将其加购。不过,目前这款商品已经下架。
对于这些现象,不少网民纷纷吐槽。他们认为,所谓的“名师”一方面拿不出真实有力的实力证明,另一方面却热衷于堆叠各种真实性可疑的噱头,以此为自己的营销行为“背书”。
事实上,田静事件并非个例。今年2月,2025年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不少考生反映“英语一”比往年难度更大,分数也比往年更低。随后,何凯文、周思成等多名考研培训英语名师都宣称自己参加了“英语一”考试。其中,粉丝数量超过千万的何凯文还晒出自己“英语一”的分数为89分。
然而,同为英语老师的周思成却公开质疑何凯文,认为他晒出的分数是造假的,截图是P图,视频也是拼接而成。
3月8日,何凯文在社交平台发文承认,此前公布的英语考研成绩89分确实是造假,实际成绩为71分。他表示自己“试图以虚假成绩维系教学可信力和影响力”,并在向公众道歉的同时,宣布“即日起退出考研培训”。
此外,在田静所服务的培训机构网店上,还出售着一款名为“张宇的脑子”的商品。据了解,张宇是该机构考研数学的主讲老师,商品描述中还称“只要拍下,自动变成你的脑子,150分好苗子”。
近年来,教培行业频繁上演“同行互撕”、“成绩攀比”的闹剧。“名师”人设成为吸引学员的重要标签,而真实的教学能力却反而被模糊了。为了维护“名师”的商业价值,一些机构甚至默许、纵容虚假宣传行为。
从何凯文到田静,考研名师的“诚信风暴”再次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那么,这些所谓的“名师”究竟是如何出圈的呢?
田静的社交平台页面显示,她拥有19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目前是启航教育考研英语讲师。2022年,《田静讲真题》书课包出版上市,同年她还成为了微博最具影响力教育大V。田静声称,自己曾主讲国内外多种考试类英语,擅长帮助考生打好学习基础,从而取得高分。在这样的宣传语境下,部分学员盲目崇拜“名师光环”,迷信高分名师和应试技巧,却忽视了自身努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些“考研名师”之所以受到追捧,与他们精准捕捉到学生的“考研焦虑”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精心打造精英形象,推出所谓的“绝密上岸卷”、“押题包过”等概念,以此来吸引学员。
业内人士表示,“考研名师”本质上是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有数据显示,2023年考研培训市场规模约为80到1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自然吸引了资本的关注。通过打造网红名师、占据头部注意力,成了培训机构屡试不爽的手段。
此前,还有业内人士披露,考研机构课程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10%到15%,而营销支出占比却突破了50%。这意味着,谁的营销手段能够精准捕捉考生和家长的焦虑,谁就能在考生那里“上岸”,至于教师履历的真假、课程质量的高低以及承诺是否兑现,都不是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让“名师崇拜”真正祛魅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名师造假”情况并非新现象,也不仅局限于考研辅导行业。这些乱象归根结底是个别“名师”及相关考研辅导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行为。他指出,这样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相关部门可以依据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条例从重处罚,相关考研辅导机构也需要对受到影响的考生予以赔偿。对于这种乱象,绝不能仅仅以“名师”个人退群退圈就了事,相关当事人和考研培训机构都需要接受进一步调查。
马亮还表示,部分考研辅导机构热衷于“造神”,通过打造网红“名师”来吸引考生购买相关辅导课程,这种现象有蔓延形成行业痼疾的趋势,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比如,在教培行业推行“黑白”名单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考研辅导机构进行公示并定期更新名单,接受社会监督;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让考研相关产业竞争更加透明、公平。同时,考生也应该擦亮双眼,面对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考研名师”时,多一些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本文围绕考研名师何凯文成绩造假、田静成绩争议与学历信息删除等事件,揭示了考研培训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同行互撕”等乱象。剖析了“名师”出圈的原因,包括利用学生“考研焦虑”和资本推动等。最后提出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机构和“名师”需为虚假宣传担责,考生也应理性看待“名师”。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