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 – 47六代机亮相,背后隐忧几何?

本文聚焦美国第六代战斗机F – 47,介绍了其获得合同进入研发阶段的情况,阐述了六代机的特征及发展背景,还分析了美国战斗机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五代机崛起带来的影响。

3月21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一则重要消息:波音成功赢得第六代战斗机合同,该战机正式进入工程研发制造(EMD)阶段,并被定名为F – 47。当时,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空军参谋长阿尔文空军上将都在场见证了这一时刻。至此,此前进展坎坷的“下一代空中主宰战斗机”(NGAD)项目仿佛一条咸鱼再次翻身。

美国F - 47六代机亮相,背后隐忧几何?

自F – 22进入工程研发制造阶段后,第六代战斗机的概念就时不时被提出,“下一代空中主宰战斗机”(NGAD)这一名称也逐渐为人所知。在201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进一步提出了“穿透性制空”(PCA)的具体概念。这个概念对六代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希望六代机能够深入穿透敌人的一体化防空空间,在敌后进行有效的空战,并安全返回。

五代机具有4S特征,即隐身(stealth)、超巡(supercruise)、超机动(supermaneuverability)、传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不过,超巡、超机动和传感器融合本质上属于量变,也就是说,四代机通过深度改进,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些性能。但隐身却是质的变化,无论四代机如何改进,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

六代机将会在4S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而全向隐身和超大航程则是其质变性的特征,其目的正是为了实现“穿透性制空”(PCA)的目标。

从技术角度来看,前向隐身向全向隐身的转变是一种质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量变。这一转变意味着空战将从战术层面的战斗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行动。如果用地面战争来类比,前向隐身就好比连排级小部队进行秘密穿插,这样规模的部队只能渗入浅近纵深,其作用往往只能决定一个阵地的战斗成败。而全向隐身则如同师团级大部队进行秘密穿插,能够渗入深远纵深,从而对一个战役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具备全向隐身的前提下,超大航程才能真正赋予其战术和战略意义。对于美国空军而言,全向隐身和超大航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中也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国幅员辽阔,并且拥有先进的一体化防空技术。西太平洋的战场距离本身就很长,随着中国海军的不断发展,国土防空圈实际上已经前推到了海上。这就意味着美国战斗机必须穿透中国的海上和海岸防空圈,才有可能触及到更加敏感的内圈区域。然而,F – 35既不具备全向隐身能力,航程也不够;而专为欧洲前线设计的F – 22,其航程则更短。

关于NGAD项目的进度,其实早就有各种传闻。在2020年特朗普任期的最后日子里,美国空军副部长罗帕尔曾含糊地提到六代机已经首飞,此后六代机的研发便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坊间有传说称,洛克希德、波音、诺斯罗普分别提交了用于对比试飞的技术验证机,但目前并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不过,已知诺斯罗普在2023年退出了NGAD计划。

多年来,网络上各种六代机的想象图层出不穷。波音和洛克希德都有官方想象图公开流传,诺斯罗普则通过一则视频进行了暗示。在2023年臭鼬工厂80周年的时候,洛克希德还特意公布了一张轮廓图,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美国F - 47六代机亮相,背后隐忧几何?

洛马公司臭鼬工厂80周年公布的轮廓图

如今,F – 47确定进入工程研发制造阶段。从传统的研发路线图来看,F – 47在理论上应该已经完成了技术定型,至少相当于ATF竞标结束时YF – 22的状态,或者JSF竞标结束时YF – 35的状态。然而,根据美国空军部长肯达尔去年宣布暂停研发这一情况来推断,该飞机可能还没有达到与YF – 22和YF – 35类似的成熟度。YF – 47(如果曾经有过这样的定名)的外观和技术状态目前仍然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一张藏头露尾的图片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这种隐藏模式与过去几十年美国空军高调炫耀的传统大相径庭,这或许是出于“防范中国”的考虑,也可能是因为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时代真的变了。

回顾美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在二战爆发时,美国的战斗机科技仅仅是“摸到世界先进水平”。当时服役的战斗机,除了P – 38拥有出色的航程外,几乎没有其他领先之处。二战末期,美国得益于罗尔斯 – 罗伊斯“墨林”V12发动机,使得P – 51一跃成为“二战四大名机”之一。战后初期,美国又借助英德的喷气发动机技术,在战斗机技术上开始起飞。到了50年代,凭借雄厚的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美国在战斗机领域已经一骑绝尘。

此后,美国的战斗机技术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曾经在战斗机领域领先的欧洲逐渐与美国产生了代差,远远落后于美国;而苏联虽然倾尽国力、优先发展军工,但在战斗机技术上也总是比美国慢一步。冷战结束后,美国推出五代机时,欧洲只能“大跃进”到4.5代的“两风”战斗机,还试图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两风”可以勉强冒充五代机;俄罗斯虽然在2010年推出了苏 – 57,但在4S特征中只做到了超巡和超机动,隐身和信息融合这两项甚至连一半都没达到。美国在推出“低端五代机”F – 35时,自信已经稳坐战斗机食物链的顶端。

然而,这一局面在我国歼 – 20横空出世后被打破。虽然目前还没有歼 – 20与F – 22正面交锋的可核实报道,但歼 – 20对F – 35“骑脖围观”这一情况得到了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现空战司令部司令)威斯巴赫空军上将的隐晦承认。

美国F - 47六代机亮相,背后隐忧几何?

如今,我国第二款隐身五代机歼 – 35也正在加入战场。这款飞机是针对F – 35的缺点进行设计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是“F – 35本来应有的样子”,这无疑给F – 35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中国的两款五代机,让美国空军对丢失“五代机优势”感到十分焦虑。而美国的NGAD项目却因为成本过高而举步维艰:在2024年底,肯达尔下令暂停NGAD计划,并将最终决定留给下一届政府,当时声称还需要200亿美元才能完成工程研发制造阶段。

目前,谁都不清楚美国为NGAD的前期研发投入了多少资金。当年美国研发F – 22投资约400亿美元,研发F – 35约550亿美元。如果200亿美元就是NGAD研发投资的大头,那么这个项目非但不应该下马,反而应该成为多快好省的典范。而且根据美国方面早前的估计,到投产时,NGAD的单价将会高达3亿美元。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200亿的工程研发制造投资和3亿的单价都只是目前的乐观估计。按照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趋势进行外推,200架NGAD的全寿命开支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这使得F – 35项目都相形见绌,毕竟虽然2024年美国政府问责署(原总审计署)估计F – 35计划全寿命开支要2万亿美元,但那是近2500架飞机的费用。

本文围绕美国第六代战斗机F – 47进入工程研发制造阶段展开,介绍了六代机的特征和发展背景,回顾了美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了中美战斗机的现状。美国虽一直致力于保持战斗机技术领先,但随着中国歼 – 20和歼 – 35等五代机的崛起,美国在五代机领域的优势逐渐丧失。而美国的NGAD项目又面临成本过高的难题,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622.html

(0)
RobertRobert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