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水利系退休教授段云岭,临近退休转换赛道,扎根宁夏银川贺兰县六年,研发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模式的故事。介绍了他在养虾过程中遭遇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以及取得的成果,还提及了他的个人经历和科研理念。
在学术界,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段云岭可谓声名远扬。他是结构工程和水处理领域的资深专家,曾深度参与三峡工程、天津供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在结构计算与安全监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2018年,临近退休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换赛道,毅然扎根于宁夏银川贺兰县这片土地,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科研征程。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他成功研发出了利用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独特养殖模式。从最初“辛苦养了3个月最后只捞一盘虾”的困境,到后来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的巨大飞跃,这位跨界养虾的清华教授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六年时间里,段云岭和他的团队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设施养虾初尝失败 决心攻克内陆养殖难题
段云岭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养虾理念,他表示:“虾生活在水里,它生活的水越接近自然、越近于海水,它生活得越高兴,长得也快,肉质也会更好。”
对于段云岭来说,简单的水处理并非难事。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一系列水处理程序后,养殖户们养虾的所得甚至还不够支付水处理的费用。这一情况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当地养殖技术存在严重不足,南美白对虾成活率低的难题亟待解决。通过深入的走访调研,他发现当地虽然紧靠黄河,但水产养殖却极度缺水。传统池塘养殖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由于没有大量活水引入、养殖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饲料,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水体腐坏。这不仅使得虾的成活率大幅降低,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基于此,段云岭建议采用小型设施养殖,并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段云岭教授坦诚地说:“我们对养虾是一窍不通,因为清华也没有水产专业,所以我就请教养殖户和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段云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成活率、生产成本、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等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发现影响水质关键因素 为虾打造“朋友圈”
2019年,段云岭团队的第一次养虾尝试遭遇了挫折。经过3个月的辛勤养殖,原本预计能产出50多公斤的鲜虾,最终却只捞出了一盘。段云岭经过仔细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养殖用的“水”上。
简单来说,就如同海洋等自然生长环境一样,在循环水养殖中,虾也需要一个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其他有机物混合组成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不仅可以分解虾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为虾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还能够调节水中氨氮、氧的含量,起到净化水体的重要作用。
从2019年只捞出3公斤虾的惨淡局面,到2024年亩产近1500公斤的辉煌成就,6年的时间里,段云岭带领团队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村庄探索出了一条循环水养殖的新路径。这一创新模式既保护了宝贵的环境资源,又为当地养虾农户增加了收入。
“干什么事 第一不能怕第二要动手”
段云岭教授有着丰富的学术经历。1994年,他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进入水利系任教,并参与了三峡工程、天津供水工程等重大项目。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段云岭当年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修理厂的钳工。
段云岭回忆道:“我是1973年年底高中毕业的,毕业之后我回到乡镇修理厂工作。我当时的师傅教我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动手。’那个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干什么事,第一不能怕,第二要动手。”
段云岭教授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好,或者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好,其实是累加起来的,是个叠加过程。随着你面向的问题不一样,你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就在去年,经过一次次的改进和试验,段云岭与团队研制出首套“陆基海水养殖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根据水中各项细菌、藻类和其他有机物数值的变化提示养殖户进行相关维护,实现对南美白对虾智能化、自动化养殖。
段云岭教授表示:“科学研究最终是要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这是不管哪个层次的科研最终的落脚点,所以我希望更多的老师能过来。”
清华大学退休教授段云岭跨界投身内陆养虾事业的故事。他在养虾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如设施养虾初尝失败、首次养殖产量极低等,但他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发现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为虾打造“朋友圈”,最终探索出循环水养殖的新路径。此外,他还研制出“陆基海水养殖系统”,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段云岭教授以不怕困难、勇于动手的精神,既保护了环境资源,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体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价值。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