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25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学术论坛上的发言展开。刘慈欣阐述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探讨了科幻作品与前沿科技的关系,表达了对中国科幻发展的信心,还谈到了科幻文学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以及对年轻人的提醒。
在2025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学术论坛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于29日发表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言论。他说道:“科幻从来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照亮未知的火把。愿我们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能为人类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点亮一盏灯。”
科幻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工业革命。自传入中国后,已经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在刘慈欣的认知里,起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科幻文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文学领域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然而,如今的中国科幻文学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受众,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科幻作品都是探索前沿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窗口。它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出技术的多样形态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刘慈欣指出,近年来,科幻作品的题材不断得到拓展,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探讨也愈发深入。同时,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开始引发大众的思考。
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不断演变,不仅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成为推动科幻文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刘慈欣提到:“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土壤。过去一年,从航天技术到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大家见证了很多令人振奋的科技突破。”他认为,科幻文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幻作家笔下的未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变为现实。
对于中国科幻的发展,刘慈欣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中国科幻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当国家不断向前发展并充满未来感,科技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将为科幻创作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科幻是面向未来的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过,那些将人类视作一个整体书写对象的科幻作品,更容易获得跨越国界的理解与认同。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坦言,从国际视野来看,科幻文学是一种能够跨越文化、种族和国界的文学题材。它所描绘的人类梦想与面临的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议题,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他觉得,世界科幻文学正处在深刻变革的节点。通过各类国际交流平台,各国科幻创作者和爱好者能够充分交流、碰撞思想,这对于科幻文学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刘慈欣的作品预言了许多未来场景。例如,他在2004年发表的小说《镜子》,讲述了超弦计算机“镜子”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科技爆发的当下,有人会疑问科幻文学是否会失去“预言”的力量。刘慈欣认为,真正的科幻恰恰才刚刚开始。
“因为科幻从来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照亮未知的火把。”刘慈欣强调,它让我们在人工智能崛起前夜保持警醒,在迈向星辰大海时,铭记“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初心;让我们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同时以清醒的头脑守护人性的光辉。
在鼓励大家仰望星空的同时,刘慈欣也不忘提醒年轻人要脚踏实地。他说,年轻人要能够保持好奇心,但不要止步于幻想。真正的星辰大海,既需要工程师的螺丝钉、科学家的公式,又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的努力。
本文围绕刘慈欣在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的发言,介绍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变化,强调科技发展对科幻文学的推动作用,刘慈欣对中国科幻前景充满信心,还指出科幻文学在国际交流中的价值,最后提醒年轻人在科幻梦想与现实努力之间找到平衡。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