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其在桥梁、涵洞、黄河特大桥等方面采用的预制装配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带来的优势和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山东省“十四五”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宛如一条充满创新活力的纽带,巧妙地将德州、滨州、淄博、济南这四座城市紧密串联在一起。作为肩负着“县县双高速”战略使命的重要交通动脉,它正以预制装配技术为核心突破口,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书写着智能建造的崭新篇章。
在徒骇河畔,一场颠覆传统的桥梁建造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项目总监王洪云手持详细的工程图纸,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座具有示范意义的装配化工程。他表示:“全桥采用了先进的预制装配技术,涵盖了挂篮悬浇、支架现浇、焊接钢箱梁、UHPC型钢组合梁四种结构。其上部、下部结构实现了100%装配化,高达95%的构件都在工厂提前预制完成。”
其中,UHPC预制桥面板 – 热轧H型钢组合梁更是充分发挥了钢材受拉、混凝土受压的独特优势。它不仅使桥面板砼用量减少了30%,有效减轻了上部结构的重量,还大幅减轻了下部结构和基础的负担,显著提升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承受荷载及地震的作用。此外,全维度装配施工实现了构件加工工厂化、现场组装机械化,大大缩短了桥梁建设工期,有力地推进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进程。
针对困扰行业多年的涵洞施工难题,项目团队成功研发出模块化装配技术。王洪云介绍说:“传统箱涵施工需要1年的工期,而我们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主线施工。”项目积极在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装配式涵洞。全线共有装配式涵洞87道、3038延米,由预制顶板、两侧墙、预制八字墙和底板5个自稳构件组成,装配化率高达95%,实现了构件轻量化设计,完全满足工厂化加工、机械化施工的智能建造要求,打造出公路工程快速通道装配建造的全新场景。通过涵洞装配化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路基连片施工速度,有效缩短建设工期60%以上,全寿命周期综合造价降低10%。
而这项跨越黄河天堑的工程,更是将中国智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黄河特大桥全长4669.5米,主桥跨径(195 + 350 + 195)米。目前,大桥主桥34墩上部结构施工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工程技术部长岳秀鹏指向主桥自豪地说:“这里将诞生三项世界纪录——最大跨径连续梁桥、最先开创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 钢箱叠合的结构型式、最大尺寸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槽型梁。”
首创的UHPC – 钢箱叠合梁智能制造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的专用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主梁制造质量、生产效率和拼装精度,减少建设投资7100万元,工期缩短6个月。此外,UHPC节段的装配化生产不仅提升了现场安装的精度和施工效率,而且由于现场无需现浇混凝土,可以实现大规模预制,有效节约混凝土用量4500方,进一步降低了整体建造成本。
庆章高速是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项目,也是实现“县县双高速”目标的重点保障项目,还成功入选了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该项目起自德州市庆云县G205国道,途经德州市、滨州市、淄博市、济南市,止于济南市章丘区青银高速,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记者了解到,庆章高速将于明年年底前通车。项目建成后,将在京沪和长深高速之间形成一条新的南北向通道,进一步加强德州、滨州、淄博和济南的联系,促进省会经济圈内部互联互通,带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重点突出了其在桥梁、涵洞、黄河特大桥建设中采用的预制装配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庆章高速的建设对于加强区域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智能建造在交通领域的成功实践。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