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的招生计划、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学院设置以及产教合作等方面的最新消息,展示了该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多元优势和国际化特色。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最新消息来了!
3月21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座谈会在福耀科技大学盛大举办。记者从此次座谈会中了解到,今年福耀科技大学正式拉开招生大幕,计划招收100名以内的学生。
在培养模式上,该校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先进模式,并且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数十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达成合作教学协议。这意味着学生将有机会获得福耀科技大学以及其他著名大学的双学位,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招生与费用方面,今年福耀科技大学计划招生数控制在100人以内。学费每学年为5460元,住宿费每学年1200元(提供双人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学生奖、助体系,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包括支持学生进行境外学习交流。学校全力确保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及相关训练,真正实现零失学,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都能在这里追逐自己的学术之路。
课程安排上,学生在大一、大二将在文理学院接受全面的公共通识课教育,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到了大二下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今年招收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可以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中进行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专业设置需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办理,目前学校已经获得同意首批设置上述4个普通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正在审批过程中。选择专业后,学生将在大三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在大四,学生将前往合作的境外名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本科阶段结束后,学生将获得福耀科技大学及境外名校的双学位。对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与福耀科技大学合作的境外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师资配备上,福耀科技大学坚持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修读计划。学校为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书院生涯导师,对于有企业实践需求的学生,还会配备企业导师,全方位、个性化地引导学生成长。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业进度提供了可靠保障。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牵引,加强研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研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的学生老师比例小于6:1,并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进行科研探索、自主规划未来。目前,学校将继续采用“全球引智、专兼结合、协同培育”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国际精英学者汇聚平台,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国际化学习成长环境和条件。预计到2026年,学校将聘任不少于300名固定编制的国际化高水平专任教师,以及150名流动编制的全球顶尖学者。
学院设置方面,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办学方向,秉持“前沿驱动、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学研产协同、人才培养为本”五大原则,设立了6个专业学院,以及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还设计了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如高端装备未来制造技术实验室、硅基材料实验室、运载装备人因工程与智能减振降噪实验室、车载玻璃企业重点实验室、智慧车载玻璃工程研究中心、玻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此外,学校还与企业联合建设了四个实验室,包括工业互联网联合研究中心、车载无线通讯实验室、维特电机系统联合实验室、工程实训与“三创”中心。
产教合作上,目前福耀科技大学各学院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产教合作网络,合作内容涵盖技术转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人才联合培养等多个方面。合作企业及科研机构包括福耀集团、中国一汽、蔚来汽车、奇瑞汽车、凯尔达机器人、宁德时代、西门子(中国)、天通控股、百度、中国移动、宁波圣龙集团、中国高速列车创新中心、北京精密机电设备控制研究所等。同时,福耀科技大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网络,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包括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际志愿者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和暑期学校等。学校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密切合作,学生可以在境外著名大学攻读双学位、修读课程、开展科研训练、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学生在境外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本文全面介绍了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的招生及办学情况。从招生规模、培养模式、费用政策到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学院设置以及产教合作等方面,展现了该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多维度优势和国际化特色。其本硕博贯通培养、双学位获取、完善的奖助体系、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以及广泛的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发展平台,有望培育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拔尖创新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