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栏目对新型网络暴力“开盒挂人”的报道展开,介绍了“开盒”的概念、近期相关网络暴力事件、“开盒”背后的黑灰产业链情况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在3月20日,IT之家了解到,央视《新闻1+1》栏目于昨晚推出了一档深度报道《如何给个人隐私保护,再加把“锁”?》,该报道将视角聚焦于新型网络暴力——“开盒挂人”现象,对其进行了全面起底。
栏目对“开盒”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开盒”源自贴吧文化,本质上类似于人肉搜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盗取他人的信息,然后毫无顾忌地在网络上进行散布。当一个个本应被严格保护的身份信息像魔盒一样被打开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这些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对他人进行一系列的攻击和谩骂,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伤害和生活困扰。
栏目中还提及了近日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深深担忧。一名未成年人仅仅因为不满互联网上一名网友对某位韩国明星的评论,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包括该网友在内的多名网友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单位信息等。然而,这名未成年网友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他的个人信息也被他人公开,陷入了网络暴力的漩涡。
为了深入了解“开盒”背后的运作情况,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记者拨通了“某事务所”的电话,表示希望获取他人的住址信息。对方称只要提供手机号码就可以办理,并且报价1600元。更令人震惊的是,对方还表示,如果想查询更全面的敏感信息,如银行卡余额、车辆记录、酒店记录等,他们也能提供服务。查询开房记录“至少得一万多块钱”,甚至还能提供五年之内的出入境信息以及坐火车、飞机的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如今只要指定一个人的名字,就能“开盒”调取对方的信息,甚至能精准调出五年内的个人信息。与以往“人肉搜索”更多是个人之间泄私愤不同,现在“开盒”乱象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链条很长的黑灰产业链,发展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且前端成本也大幅降低,在有些情况下,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目前“开盒”乱象呈现出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
IT之家从栏目中得知,根据《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涉及未成年人违法“开盒”的情况,如果未成年人年龄较小,即使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来承担。
本文通过央视《新闻1+1》栏目的报道,揭示了“开盒挂人”这一新型网络暴力现象,包括其概念、近期案例、背后的黑灰产业链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开盒挂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还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与安全。面对这种乱象,需要加强法律监管,提高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秩序。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