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计算与判断展开,详细阐述了二者的区别,包括计算的特点、判断的要素,强调了时间对判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在当代区分计算与判断对捍卫人类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种区分:通过数学运算得到计算结果,和经由涌现性的评估过程作出判断,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一区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清晰地揭示了抽象运算过程与有意识思考过程之间的显著差异。
计算,能够由一个无感知的实体,比如算法,按照一系列既定步骤执行,进而达成某个目标。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创造出了能够以远超个体能力的规模和速度进行计算的机器。然而,判断却截然不同,它需要一个具备意识的存在,一个能够灵活运用辨别力和感知能力的主体,才有可能得出具有权威性的见解。
计算:抽象与确定性的领域
计算是在封闭的、基于规则的系统中运行的。它严格遵循形式逻辑,将输入的信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步骤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对问题的本质有任何深入的理解或感知,它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任务。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它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简化为符号、数字和各种关系,以便进行可预测的操作。
机器在计算方面的表现堪称卓越,它们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精准地识别模式、高效地优化结果,这些能力让人类自愧不如。然而,无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多么先进,它们始终与意义本身毫无关联。就好比一台机器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和概率模型得出最佳的股票投资方案,但它根本“理解”不了风险、经济不确定性或者人类的愿景。计算的输出完全依赖于输入的数据,缺乏超越数据本身的内在语境。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要确定一群人的平均收入时,计算结果可能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这个数字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关于更广泛背景的任何内容,比如收入的分布情况、社会经济因素,或者收入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它仅仅反映了计算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社会或经济影响。
这种缺乏语境的情况是纯粹计算系统的一个根本性局限:尽管它们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产生有价值的见解或预测,但却无法考虑超越数字或统计参数的含义、价值或复杂性。而语境的解读需要人类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判断,这才能为计算结果增添深度和相关性。
判断:有意识的解释性活动
与计算不同,判断是一种评估过程,它需要知觉、经验以及对情境的全面理解。判断并不仅仅是得出正确答案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权衡各种利害关系、深入分析复杂的价值观,并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计算遵循的是线性的、预定义的结构,而判断则是动态的,它融入了丰富的经验、深刻的道德推理、细腻的情感以及无法完全量化的因素。以法律案件为例,其中往往涉及到各种计算,比如确定经济损失、评估赔偿金额、衡量统计概率等,但最终的判决却不能仅仅依靠数字来决定。在人身伤害案件中,经济损失(如收入损失和医疗费用)可以精确计算,但对于非经济损失(如精神痛苦或生活质量下降)的评估,则需要依靠人类的判断。同样,在刑事法律领域,风险评估算法可能会预测再犯的概率,但量刑决策必须综合权衡个体情况、道德责任以及超越统计可能性的司法原则。法官必须深入理解正义、先例、意图和伦理等诸多因素,而这些考虑是任何算法都无法独立完成的。
判断必须综合那些无法完全归约为形式逻辑的因素,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或者至少是有意识的)能力。判断的关键方面,除了上述的情境理解之外,还包括以下几点:
道德推理,它涉及到个体或群体决定什么是对与错、公平与不公平、正义与不正义的过程。这个过程超越了简单的逻辑分析或事实确定;它需要仔细权衡相互竞争的价值观、情感和社会规范,以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定。
同理心,判断不仅仅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还会受到情感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复杂或模糊的情境中,同理心往往在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做出公正决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思熟虑与直觉,这是人类判断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深思熟虑能够让决策更加理性和全面,而直觉则依赖于潜意识的处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人们迅速做出判断。有效的判断通常需要这两者和谐互动,直觉引导决策过程,而深思熟虑则提供必要的结构、分析和推理。
这些因素——情境、道德、同理心和直觉——使得判断成为本质上的人类过程。形式逻辑虽然重要,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判断需要一种有意识的、反思性的,且往往是极具个人性的参与,来应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复杂性。
时间在判断中的关键作用
时间对于判断来说至关重要。计算只要参数正确就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判断却需要时间来逐步展开。它涉及到吸收信息、深入反思、反复评估,有时甚至需要产生怀疑和进行修正,没有足够的耐心是无法完成的,并且需要允许理解逐步发展。人类的思维并不像预设的算法那样机械运行,而是在时间的作用下不断适应、演进和深化。
“时间距离”这一概念在判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通常只有在有时间退一步,冷静思考自己行为的广泛影响时,才能做出更理性和更符合伦理的决策,尤其是在考虑长期后果的时候。
此外,判断的质量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道德洞见、艺术理解或哲学思考并非来自快速的计算,而是源于持续的参与、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沉淀。我们凭直觉就能认识到——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判决和复杂的伦理难题都需要时间来深入思考,而机械的计算则不需要。
计算与判断的区分在当代的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和算法决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机器既然能够进行计算,就意味着它们也能进行判断。算法确实可以进行预测、优化和自动化操作,但它们无法进行深思熟虑、理解具体情境,也无法体验其结论所承载的道德重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计算的局限性,计算能力并不等同于判断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认知,我们可能会将本应由人类审慎思考的责任交给那些无法真正理解的系统。
因此,坚持这一区分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对人类能动性的必要捍卫,尤其是在算法治理的时代。纯粹的计算如果缺乏判断,可能会带来高效却缺乏智慧,优化却缺乏伦理,自动化却缺乏责任感的后果。判断需要意识、时间,以及对意义的深入理解,而这些是任何纯粹的数学过程都无法复制的。通过清晰地区分计算与判断,我们重新确立了人类意识在决定世界走向中的独特作用。
本文详细阐述了计算与判断的区别,计算在封闭规则系统运行,缺乏对意义的理解和语境感知;判断则需要知觉、经验和情境理解,涉及道德推理、同理心等因素。同时强调了时间对判断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代区分二者对捍卫人类能动性的意义,提醒人们不能将判断责任简单交给计算系统,要重视人类意识的独特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