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天津和平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获批情况及具体内容,包括“1 1 3 N”系统架构下的样板区建设、智慧化支撑平台搭建、重点举措推进和多个深化文旅商融合项目。
日前,令人瞩目的《天津和平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成功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这一方案的落地,无疑为天津和平五大道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开启了文物保护与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方案明确提出,示范项目将以“1 1 3 N”为系统架构,精心建设 1 个样板区、全力打造 1 个智慧化支撑平台、扎实开展 3 项重点举措、积极实施 N 个深化文旅商融合项目。
1 个样板区——“民园首片区”
“民园首片区”的区域范围是以民园广场为核心精心划定的。其具体四至范围为成都道以南、长沙路以西、大理道以北、南海路及新华路以东,划定范围达 17.4 万平米,区域内建筑合计 209 栋,建筑面积 18.9 万平米。
在分区规划方面,该片区自西向东,以桂林路、新华路为界,科学打造出 3 个功能片区,分别是充满文化旅游魅力的文旅西区、展现国潮风采的国潮中区、具有金融特色的金融东区;从南到北,精心塑造了 6 条特色主题道路,分别是洋溢英伦风情的英伦马场道、尽显静雅气质的静雅睦南道、充满浪漫氛围的浪漫大理道、带着微醺感觉的微醺常德道、富有文艺气息的文艺重庆道、充满烟火气的烟火成都道。
重点突破方面,将以民园广场为核心,以湖南路步行街为串联纽带,以五大道公园、先锋潮创园为功能性组团,以人文印象休闲区、国际消费体验区、新锐潮玩创意区为互补性集群。通过与润园、大理道等进行多点联动,全力打造五大道首片样板区。
其中,重点对湖南路、洛阳道进行步行街改造。针对湖南路的提升改造,将保持两侧建筑原貌,拆除围墙、开放院落,整合空间、延续肌理,打开“内街”通道,调整经营业态,“去改整”一体发力。对串联民园广场和五大道公园的湖南路、洛阳道进行外立面、地面铺装、导视导牌、外摆家具的整体改造提升。结合车辆管制范围,优化车行路线,扩大步行街区,打通整体步行漫游空间路线,结合街角广场、潮流广场、1926 花园、津足广场等,活化城市街道公共空间。力争将湖南路打造成为精品步行街区,实现湖南路步行街、民园广场、五大道公园(一期)、先农大院等重要节点串珠成链,与和平区金街步行街相呼应,成为全区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双引擎”。
1 个智慧化支撑平台——五大道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服务平台
设立集政策解读、资源管理、统筹利用、宣传展示和数字漫游于一体的“五大道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服务平台”。
以“民园首片区”为先行试点,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在“五大道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服务平台”上挂网公示,公开向社会征集有关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全过程的方案。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引入参与建筑保护利用的社会力量主体,通过自筹资金对建筑进行保护修缮至达到所需开放利用的标准,即可获得该建筑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在适度利用统筹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文化展示或经营服务。
鼓励文物建筑使用人(单位)定时、定点通过陈列展示、参观见习等方式向公众开放文物建筑的特定空间。在五大道公共服务平台开放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预约参观渠道端口。
3 项重点举措
1. 有序推进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强化文物保护管理。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步骤安排,对五大道地区开展全面摸底调查,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重点复查 294 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重要性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落实相应保护级别的保护管理要求。将五大道区域作为普查重点区域,全面摸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和保存状况,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根据文物普查情况,全面研判、制定年度整修计划,有序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和文物周边环境整治工程项目。
2. 按照文物建筑产权类型,分类施策开展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结合“四普”摸清域内文物建筑的产权类型及使用现状,对部分完全空置和低效使用的存量资源加强研判、专项分析、拿出对策。最大限度给予便利、高效服务,妥善办理完结大理道 52 – 56 号等文物修缮工程有关手续,帮助沟通联络有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维护修缮及经营活动,探索低级别文物盘活利用政策支持路径,通过加强部门协同鼓励企业盘活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3. 打造“漫游五大道”文旅商融合都市休闲街区。挖掘五大道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一街一品、一楼一策,打造集人文韵、体验感为一体的文化体验、休闲旅居目的地。高质量建设运营五大道公园,打造城市文旅新地标,培育静雅睦南道、浪漫大理道、微醺常德道、文艺重庆道、烟火成都道等文旅主题道路。注重将文物建筑、红色资源、名人故事串珠成链,形成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氛围感的 citywalk 特色游径。着力增加高水平、高品质服务供给,升级五大道观光马车,开设旅游公交和特色观光车等,增强可达性、便捷性。加快发展数字文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内容交互方式,提升沉浸式、融入式体验,引领城市漫步新玩法。鼓励支持樘院、先农大院、棉里艺术街区、花园老街等不断创新场景和产品,持续提升夜间消费品质,加快盘活河北路 275 号、纳森旧居、孙殿英旧居、顾维钧旧居等一批小洋楼,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旅消费产品和服务。支持街边经济规范有序发展,推动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精品店铺集聚成群,营造五大道浪漫独特的文旅消费氛围。
N 个深化文旅商融合项目
“和平光影”项目聚焦提升文物沉浸式互动体验,详细梳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配套植入非遗文化、特色商业等业态,打造城市限定实景剧本。
“红色记忆”项目聚焦创新运用革命文物资源,挖掘吉鸿昌、赵天麟、杨十三、曾延毅等名人旧居内涵价值,串联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
“小楼春秋”项目多用途开发利用“小楼春秋”纪录片,挖掘街坊文化,打造社区特色,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居民和游客参观不可移动文物时的互动体验。
“五大道意蕴”项目聚焦加大高品质文化供给,以文物建筑为载体、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为背景、历史故事为内容,创作推出独具特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演艺剧目,并利用提升改造后的步行街道发展“后街经济”和特色文旅产业。
“市民之家”项目聚焦突出文物公益性质,通过共建共享五大道文物资源,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景,推出特色书店、文物课堂、社区活动中心、文博展馆等第三空间。
“时光画廊”项目聚焦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打造集培训创作、展览交流、商业延展与服务配套于一体的艺术展馆,引入专业艺术展览,彰显中国近代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与非凡魅力。
“历史回响与未来展望”项目利用大体量不可移动文物或名人旧居举行学术交流活动,推进文物保护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形成知名文物交流品牌。
本文围绕《天津和平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展开,详细阐述了“1 1 3 N”系统架构下的各方面内容,包括样板区建设、智慧化平台搭建、重点举措实施以及多个文旅商融合项目。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天津和平五大道在文物保护、文旅商融合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升区域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