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李荣植回到甘肃定西安定区大岔村种地的故事,展现了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山东青岛与定西携手实施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通过寻找水源、疏通灌溉系统等措施,突破缺水瓶颈,让旱塬变成高标准农田,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产值,还规划了未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灌溉面积的目标。
在甘肃定西安定区大岔村,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90后青年李荣植正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一会儿忙着购买滴灌带,一会儿认真地置办地膜,还仔细地检修着农机。只见他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嘴里念叨着:“人勤地不懒,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别看李荣植年纪轻轻,可他种地的经验却十分丰富。7年前,在外打拼的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大岔村,跟随父辈开启了种植之路。
曾经的定西,被贴上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所谓“苦”,指的是缺水;“瘠”,则是因为这里多是旱地。然而,到了2023年,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山东青岛市与定西市携手合作,在鲁家沟镇实施了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他们先是对地块进行平整,接着调整种植结构,硬是把原本破碎的田地打造成了丰产田。
要想让马铃薯高产,首先得突破缺水瓶颈。于是,大家开始积极寻找水源。引洮供水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引调洮河水,让这珍贵的水源翻越千山万壑来到了安定区。而且,该工程的二干渠正好离马铃薯项目区不远,为解决用水问题提供了便利。
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马习文介绍道:“灌区全面推广滴灌技术,斗口以上分水口实施精准计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5以上。”通过这些多措并举的措施,省出了近1/3的引水指标,这就能够满足新增万亩旱塬灌溉用水的需求。
解决了水源问题,还要疏通“毛细血管”。青岛市抽调了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建了工作组,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定西市和安定区也同步组建了工作专班,负责做好灌溉工程施工、马铃薯种植技术指导等各项工作。
在扬程高差300多米的蓄水池间,工作人员铺设了7.3公里的上水管道;他们还翻越19个百米以上的山丘、跨过12道近百米深的沟壑,铺设了103公里的田间输水管网。最终,当地一体建成了“取水前池 + 二级提水泵站 + 高位水池 + 田间配套”的灌溉系统。
就这样,旱塬成功连上了大水网。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奎介绍说:“项目实施后,土地集中连片、灌溉设施完善,我们示范推广陇薯和定薯系列等10个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还有7家马铃薯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订单种植。”
李荣植开心地算起了账:“现在马铃薯亩产突破6000斤,产值提高到8000元。真没想到,这旱塬也能变成高标准农田。”
对于未来,马习文充满信心地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水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他们力争到2035年末,让全区灌溉面积达到36.85万亩,确保现有耕地中15.6%的“旱塬地”变成“水浇地”,从而助力马铃薯产业做大做优。
本文通过讲述90后李荣植在家乡种地的经历,展现了东西部协作机制下,山东青岛与甘肃定西携手实施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突破缺水难题,让旱塬变成高标准农田,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产值。同时,还明确了未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灌溉面积的目标,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体现了东西部协作在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