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本文围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近日将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这一消息展开,详细探讨了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诸多困难,让读者深入了解出舱背后的不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20日发布消息,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每次我们听到航天员说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句话时,或许觉得出舱似乎很轻松,但实际上,出舱活动背后隐藏着诸多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难点一:天地协同

在航天员出舱活动过程中,地面必须具备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事故隐患的能力。每一次出舱,都是一次天地协同的过程。在地面的飞控大厅里,众多工作人员通过与航天员通话以及电视图像,时刻密切关注航天员的操作过程,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引导,以此实现天地间的大力协同。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难点二:舱内外配合

除了天地协同,舱内外同样需要达到完美的配合。在上一次的出舱活动中,蔡旭哲和宋令东在舱外进行作业,而航天工程师王浩泽则一直在舱内紧盯屏幕,密切留意舱外航天员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要精准、从容地操作机械臂,确保将舱外航天员运送到正确的位置。身处太空的三人乘组,彼此都是最坚强的后盾,而他们之间每一次的满分默契,都是经过千万次精心演练得来的。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难点三:与机械臂协同工作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人与机器间的协同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更是一项需要千锤百炼的技能。机械臂就如同盘旋在太空的一条巨龙,航天员需要充分掌握“驾驭”它的本领,与它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舱外的各项工作。

中国空间站“7”自由度机械臂作为舱外工作时极为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在自身附近任意角度进行抓取和操作,还能在空间站表面自如“爬行”。这就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心理素质,在失重的情况下实现“人臂合一”,让身上的五星红旗稳稳屹立于苍穹之巅。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难点四:精准操作

最终,出舱执行任务还需要出舱航天员进行精准操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航天员在天上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在地面经历一番“魔鬼式训练”。他们会通过虚拟现实训练器等多种设备开展训练,熟知舱外工作的各项原理,并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以此确保出舱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难点五:个人安全防护

出舱活动最重要的是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为此,我们为航天员配备了很多装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它除了具备舱内航天服的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同时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航天服内增加了液冷系统,用于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

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适于航天员生活的人体小气候,能够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总重量约13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从“感觉良好”背后,看航天员出舱的五大难点

总之,我们听到的一句“感觉良好”,背后是无数航天人“攻坚克难”和“决不放弃”的精神支撑,正是他们的努力,成就了我国出舱活动的一次又一次圆满成功!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择机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深入剖析了航天员出舱面临的天地协同、舱内外配合、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精准操作和个人安全防护这五大难点,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背后航天人的艰辛付出和卓越努力,正是他们的坚持使得我国出舱活动不断取得圆满成功。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997.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