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央行连续 5 个月未降息这一现象展开探讨,分析了不降息的原因,阐述了“宽信用”成为今年货币政策主基调的情况,以及这一政策转变对经济和大众的影响。
昨日,又到了每月决定是否降息的关键节点。最终公布的结果不出所料——不降息。这一结果让不少人心中充满疑惑,毕竟去年底央行明确提出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3 月会议更是着重强调“择机降准降息”,然而如今却连续 5 个月都未进行降息操作。大家不禁发问,是当前经济已经企稳,无需通过降息来刺激,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逻辑,更没有意识到今年“宽信用”已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与主基调。那么,为何央行迟迟不降息呢?我们要明白,降息并非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调控手段。由于以往的经验影响,不少人下意识地将“适度宽松”等同于“大幅降准降息”,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就像在 2008 年和 2009 年,当时多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 2009 年并未降息,到了 2010 年甚至还进行了加息操作。
央行是否选择降息,主要取决于其想要达成的目标。在央行的工作目标清单中,主要有三个关键目标,即稳经济、稳汇率和稳金融(也可称为“流动性支持”)。其中,稳经济目标通常会更多地运用到降息手段。其内在逻辑如下:央行主动降低政策利率,让手里的钱变得更便宜,以此鼓励银行向其借款;银行获得了利润空间后,也愿意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将钱借给企业和老百姓,这就表现为我们常见的 LPR 下调;企业和老百姓有了资金后,投资和消费活动就会更加活跃,从而实现稳住经济的目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一旦遇到极端情况,无论央行借给银行的钱有多便宜,银行都会出于风险考虑而“惜贷”。近年来,我们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一方面,降息可能无法显著带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大洋彼岸的某些政治变动带来了诸多意外情况需要对冲,央行因此一直避免将利率大幅下降,以免“子弹”过早打光。此外,由于外部因素导致汇率压力增大,保汇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三大目标中的首要任务。这使得央行在降息决策上更加谨慎,甚至不得不从市场回笼货币,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债市也随之调整。
所以,最近 5 个月不降息,与央行无奈的“惜降(息)”以及保汇率的艰难处境密切相关。有人可能会问,不降息的话,今年如何实现稳经济的目标呢?央行自然有新的应对策略。前文已经提到,降息只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稳经济的一种方式,而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如何促进人们贷款。
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近期高层推出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而且不少人也接到了银行发放消费贷的电话。这里面有两个重要信息与央行的政策密切相关:其一,金融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向居民发放低利率、大额度、长时间的消费贷;其二,央行准备设计“结构性货币工具”,定向支持居民消费。
简单来说,每次小幅降息难以有效刺激人们借钱消费,那么央行就改变策略,不再单纯依靠降息,而是直接将借钱的优惠政策送到有借款意愿的人手中,同时放宽贷款限制,让原本难以借到钱的人群也能获得贷款。这种方式被称为“宽信用”,从央行的角度来看,属于非常规货币政策。此外,赤字率提高以及“试点专项债审批权下放”等举措,也明确反映出高层对地方借钱的严格限制有所放宽。
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高层提出的要丰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呢?如今看来,很多人还停留在认为今年央行会继续采用“宽货币”、大搞降准降息的旧思维模式中,却没有意识到今年是自 2017 年以来,高层首次真正意义上推行“宽信用”政策,其目的是鼓励所有人主动借钱、加杠杆消费,从而稳住经济。
那么,这一政策转变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我们的思维要及时转变。今年,央行传统的降准降息方式只是稳经济的“备选方案”,而“宽信用”才是主基调。也就是说,政策的核心是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去借钱、去消费,以此来稳住经济。其次,过去两年大家对债券的偏爱可以适当放一放了。如果通过上述“宽信用”操作达到了预期目的,社融数据就会明显改善,整个市场利率会上升,债市可能面临风险,而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则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当然,如果经过一系列操作后,仍然没有人愿意借钱,或者受到外部冲击过大,那么央行可能会采取更大尺度的宽信用手段;如果这些手段都不奏效,我们才可以预期央行会进行降准降息操作。
总之,今年的经济政策与过去两年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社融”数据,看看借钱的人是否增多,因为这才是央行今年想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关注降息的幅度。
如果您想尽快储备应对策略,记得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圈子。圈子里有您熟悉的米公子、和卿、慧净、龙猫、大白、方潜平、乔妹等专业人士。在这里,我们会分享一些不能公开说的内容,还有不间断的随笔、解读、互动、问答、直播以及线下活动等。米宅核心团队会全天在线为您服务,如果您愿意加入,只需识别二维码即可入圈。
★提醒:下单的朋友请务必留下正确的手机号码,并留意接听来电。
本文深入分析了央行连续 5 个月不降息的原因,指出“宽信用”成为今年货币政策主基调,介绍了央行通过鼓励银行发放消费贷、设计结构性货币工具等非常规手段促进消费和投资以稳经济。同时提醒大众思维要转变,关注社融数据,合理调整投资策略。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