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在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加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古今中外兵家常用的“柔道”“洪流”“杠杆”三个比喻,将抽象的机动制胜思想具象化,深入探讨如何运用新域新质力量实现机动制胜,让传统作战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波澜壮阔的长期革命战争进程中,我军创造了诸多以劣势装备战胜各路强敌的辉煌战绩。这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便是在作战思想层面,善于灵活用兵,凭借机动战术来夺取胜利。时光流转至今日,无人智能作战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巧妙运用新域新质力量达成机动制胜的目标,让传统作战思想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成为了亟待人们深入思索的现实课题。接下来,本文将借助古今中外兵家频繁使用的三个形象比喻,把抽象的机动制胜思想具象化,力求揭示其精髓要义。
机动制胜恰似“柔道”。在竞技的舞台上,柔道的精妙之处在于巧妙地借力发力,运用巧劲而非蛮力去战胜对手。它强调利用对手自身的力量将其放倒,而非单纯依靠强大的力气把对手推倒。那么,具体该如何借力呢?其一,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避强击弱、避实击虚。在柔道比赛中,选手们总是努力抓住对手的弱点,使对手失去重心,从而巧妙地将其制服。作战体系就如同人体一样,也必然存在难以避免的“阿喀琉斯之踵”。只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并充分利用敌方作战体系的要害和关键弱点,就能够以巧战制敌。然而,战争是一场充满活力的对抗,在战场上,敌对双方都会竭尽全力掩盖自身的弱点,防止被对手察觉。倘若对手没有明显的弱点,或者一时找不到对手的弱点,又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当没有发现弱点时,就要主动制造弱点。可以通过巧妙的机动行动来示形造势,诱使对手暴露其弱点;也可以实施欺骗战术,误导对手犯错,进而利用对手的失误实现巧胜。当前,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广泛运用,为制造并利用敌方弱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强调打击敌方体系的少数关键节点,但这些关键节点往往受到严密的保护,很难被攻破。而无人智能“蜂群”并行作战则不再仅仅着眼于少数关键节点,而是转而攻击敌方的整个体系。它不只是寻求发现敌方的弱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并行攻击主动创造敌方的新弱点,然后以“蜂拥而至”的态势进行饱和攻击。其二,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心理预期。这包含两种相反相成的形式:一种是顺势而为、顺详敌意;另一种是逆势而动、反其道而行之。我军的经典战例七亘村伏击战就是综合运用这两种形式的典范。第一次伏击时,我军准确预判了日军辎重部队输送军需物资的必经之路,顺势设伏并成功伏击敌军。第二次伏击,我军则利用敌人认为同样的招数不会用第二次的心理,再次成功伏击日军。
机动制胜仿若“洪流”。中华兵学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中有许多以水喻兵的精妙比喻,例如“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战场上,机动制胜并非如涓涓细流般平缓,而是如同滚滚洪流般势不可挡。洪流具有水的灵动和强大的冲击力这两个显著特点。水的灵动体现在进攻时能够无孔不入,善于寻找敌方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水的冲击力则体现在发起进攻前,能够汇聚如同“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般的巨大势能;发起进攻后,如瀑布般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当前,无人智能等新域新质力量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机动作战的流动性,为实现机动制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其中,小型无人作战平台具有体积小、机动灵敏、信号特征不明显等优势,行动更加隐蔽突然。在发现敌方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后,它们可以利用敌方的空隙秘密渗透,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的后方或关键目标附近。在己方主要进攻发起前,小型无人作战平台能够塑造有利态势、破坏敌方重要目标,达成行动的突然性,让对手防不胜防。大型无人智能作战集群则可以从多领域多方向同时对敌方实施饱和攻击,依靠数量规模优势击垮敌方的防御能力,就像洪水一般瞬间冲破对手的防线。其特点是作战集群广域分布、动中集优、跨域联动,形成多域分布的多个攻击群队,从广域多维同时攻击目标,给敌方制造多重困境。这使得敌方既无法辨别主要进攻方向,也无法确定打击重点,更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进而陷入混乱状态。
机动制胜犹如“杠杆”。在物理学中,省力杠杆能够用较小的力撬动较重的物体。在作战领域,“杠杆”则是一种以己方最小代价夺取最大胜利的力量倍增器,其精要在于制造并利用非对称优势,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巧胜效果。省力杠杆的原理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一原理运用到作战领域,表现为“迂曲增力”。“迂曲”体现为机动路线的迂回曲折,其实质是谋略思维和作战艺术的体现。在活力对抗中,“迂曲”遵循不守常逻辑,以迂为直,与“直线思维”相对。“迂曲”之所以能够增力,关键在于出敌不意,攻击敌方的翼侧或后方等弱点,抑制敌方优势的发挥,相当于变相增加了己方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迂曲”的效果会随着迂回纵深和弯曲度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说,两翼迂回弯曲度越大,越能够在敌翼侧和后方造成突然性和震惊效果。这是因为,大弯曲度迂回在地理上距离敌方更远,与敌方形成更大的时空差;一旦成功,给敌方造成的心理打击也更大。当敌方发现后路被切断、陷入包围时,心理上会发生动摇,进而产生连锁反应,甚至不战自溃。然而,大弯曲度迂回的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行动必须隐蔽突然,使敌方难以察觉。如果敌人及时发现翼侧受到威胁并企图从尚未闭合的包围圈中撤出,那么“迂曲”的效果就难以实现。因为敌方直接向后退却要比己方翼侧迂回的机动距离近、时间短,体现了防御方的内线优势。这从反面证明,成功运用“迂曲增力”艺术的关键在于隐蔽突然、使敌无备。当前,有人与无人力量相互配合、奇正互动,为巧用“杠杆”实现“迂曲增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以有人力量为正兵,沿正面牵制佯动;以无人力量为奇兵,从翼侧实施纵深机动。用无人力量这个隐秘的“杠杆”突然撬动敌防御体系,破坏其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战争作为一种活力对抗,充满了不确定性,“迂曲增力”的实际效果会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不局限于一定是大曲度迂回,战史上有很多小曲度迂回的成功例子。在实际作战中,选择多大曲度的迂回行动,一定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本文以“柔道”“洪流”“杠杆”三个比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机动制胜的思想内涵。在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快速发展的当下,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新域新质力量,如无人智能“蜂群”、小型无人作战平台、大型无人智能作战集群以及有人与无人力量的配合等,来实现机动制胜。强调了传统作战思想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在新的战争形态下运用机动制胜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