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隐私泄露难题:让市场主体担起守护重任

本文聚焦隐私保护问题,通过上海顾先生遭遇儿童摄影机构推销电话这一典型案例,揭示了机构“内鬼”售卖公民信息的乱象。分析了隐私泄露高发的行业,指出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但在现实中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强调要对相关机构加压,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并提及我国隐私保护虽有进展,但仍需压实市场主体和机构责任,共同构建防护链条。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隐私保护已然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议题。我们必须压实广大市场主体和机构的责任,促使他们携手共进,共同构建一道严密且无死角的隐私防护链条,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全文1622字,阅读约需5分钟

破解隐私泄露难题:让市场主体担起守护重任

▲资料图:隐私保护必须压缩“内鬼”上下其手的空间。图/IC photo

据央视报道,上海的顾先生在迎来新生命的喜悦时刻,却遭遇了一件令人困扰的事情。孩子刚刚出生不久,他便接到了一家儿童摄影机构的推销电话。奇怪的是,顾先生从未与该机构有过任何联系,而对方却对他的家庭情况以及孩子的状况了如指掌。这一连串的异常让顾先生心中充满了重重怀疑,经过一番思索,他果断选择了报警。

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经过不懈努力,顺藤摸瓜终于搞清楚了事件的真相。原来,这背后是月嫂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王某某和刘某某在作祟。她们利用工作之便,大量售卖新生儿信息,而这家儿童摄影机构正是她们的“客户”之一。

这些被售卖的信息包含了人们十分敏感的隐私内容,如姓名、住址、孩子状况等。然而,在王某某和刘某某眼中,这些隐私却成了牟利的工具。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二人通过售卖信息共获利31万元,涉及售卖的信息数量多达3.9万余条。最终,她们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了代价,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被处以相应的罚金。

这起案件具有典型代表性,它揭示了一些机构存在“内鬼”大量售卖信息的严重问题。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并非仅存在于月嫂服务机构,医院、航空公司、快递公司、房产中介等行业都是隐私泄露问题的高发区。这些行业的一些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可以接触到大量公民信息。但部分机构由于防范措施不足,再加上一些工作人员被利益所诱惑,很多人便铤而走险,成为了隐私灰产的源头。

这一现象有相关数据为证。2023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北京全市各级法院共审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219件。其中,超过半数的案件中,被告人供职于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系个体企业经营者。这充分表明,内部人员泄露信息已经成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要源头。

客观来看,近些年,隐私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分贝”的强调,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高频率地出台。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都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对于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也提出了相当多的要求,其着眼点主要在于防范“内鬼”。

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例,该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合理确定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等。可以想象,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将会极大地压缩“内鬼”上下其手的空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关制度是否能够完整建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可控因素。如今,处理个人信息的企业和机构众多,它们散布于社会的各个环节。这些机构是否完全按照要求做了有效防范,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它们的“自觉”。至于这些防范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位,着实要打一个问号。

从这个层面来讲,防范隐私泄漏,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固然是必要的。但更为紧迫的是,要对相关机构加压,敦促它们切实落实隐私保护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

就拿开头提到的月嫂案例来说,除了依法起诉责任人外,检察机关还向这家月嫂服务公司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从严格规范和合理确定相关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加强技术监管,设置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强化员工个人信息安全教育制度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

类似的举措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相关法律机制应当着重对机构的义务进行明确要求。与此同时,应当考虑出台一些更具体的举措,对于那些不履行隐私保护义务,或是出现严重过错的机构进行更加严格的惩戒。通过这种方式,倒逼这些机构完善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管理,强化对隐私信息的保护,而不是放任工作人员随意摆弄个人信息。就像报道中呈现的那样,仅仅用个Excel就可以收集信息,拿个移动硬盘就可以拷走,这种情况绝不能再继续下去。

整体来看,我国的隐私保护工作正在日益增强。来自奇安信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境内政企机构共发生个人信息泄漏风险事件112起,涉及个人信息数据266.9亿条,这一数据较2023年减少了54.5%。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我国在隐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隐私保护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压实广大市场主体和机构的责任,敦促他们共同构建一道严密、无死角的隐私防护链条。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社会各界凝聚共识、集中发力。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本文通过上海顾先生遭遇隐私泄露的典型案例,揭示了机构“内鬼”售卖公民信息的乱象及隐私泄露问题的高发行业。虽然我国出台了诸多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但现实中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强调要对机构加压,从源头堵住漏洞,还需出台更具体举措惩戒违规机构。我国隐私保护虽有进展,但仍需压实市场主体和机构责任,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防护链条。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981.html

(0)
GaietyGaiety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