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瑞典“北伏电池”申请破产这一事件展开,探讨了其破产原因及对欧洲电池行业的影响,同时介绍了欧洲汽车制造商与中国电池公司的合作以及亚洲电池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扩张情况。
据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heNextWeb于3月21日刊载的一篇文章披露,曾怀揣着雄心壮志,立志在2030年拿下欧洲电池市场25%份额的瑞典电池制造巨头“北伏电池”(Northvolt),最终却走向了申请破产的结局,这一事件瞬间引发了各界对于欧洲电池行业发展路径的热烈讨论。
原本,在高达150亿美元融资的强力推动下,“北伏电池”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欧洲电池行业的成功典范。然而,现实却残酷地给了人们一记重击。经过数月的裁员、重组,以及多次融资失败后,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在上周无奈地申请了破产。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heNextWeb报道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北伏电池”陷入破产困境的同时,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却在积极寻求与中国电池公司的合作。比如大众汽车等企业,都在加强与中国电池企业的业务往来。其中,斯泰兰蒂斯公司更是与中国电池企业携手斥资41亿欧元,在西班牙开设了工厂。此外,亚洲电池制造商也在稳步扩大其在欧洲初创企业中的影响力。有斯洛伐克的一家初创企业与中国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计划在斯洛伐克建设一座价值12亿欧元的锂电池工厂。该工厂生产的电池将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电动飞机领域,预计于2027年完工。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heNextWeb报道截图
报道中还援引了一家英国电池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观点,他认为缺乏“亚洲合作伙伴关系”是“北伏电池”衰落的一个潜在原因。这位首席执行官强调:“全球合作是实现商业成功的最有力途径。”
本文通过瑞典“北伏电池”的破产案例,展现了欧洲电池行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同时也凸显了亚洲电池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积极布局。这一事件警示欧洲电池企业,加强全球合作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