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宜兴三洞桥村:领略百年龙窑魅力,感受古村蓬勃生机

本文聚焦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以村中的前墅龙窑为核心,深入介绍了龙窑的历史、保护措施、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围绕龙窑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模式,展现了古村在龙窑文化带动下的新发展。

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一幅由百年龙窑绘就的古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里,探寻龙窑背后的故事与古村发展的新活力。

走进宜兴三洞桥村:领略百年龙窑魅力,感受古村蓬勃生机

这是《人民日报》2025年4月3日15版的版面截图,为我们揭开了三洞桥村的神秘面纱。

走进宜兴三洞桥村:领略百年龙窑魅力,感受古村蓬勃生机

画面中,前墅龙窑正在进行装窑作业,那忙碌而有序的场景,仿佛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图片来源: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

走进宜兴三洞桥村:领略百年龙窑魅力,感受古村蓬勃生机

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村景色如画,展现出独特的江南韵味。(图片来源: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

原题曾这样描述: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村——百年龙窑绘出古村新彩(走进传统村落)。

“开窑大吉!”这响亮的呼喊声,在前墅龙窑上空回荡。这座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的龙窑,在村民和游客的共同见证下,迎来又一次开窑的辉煌时刻。几名窑工齐心协力,挥锤击破封住的窑门,而后钻进窑身,小心翼翼地将烧制好的陶艺产品取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精美的陶器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吸引了众多陶艺爱好者纷至沓来,一睹其风采。

前墅龙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烧于明代,600多年来,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它是江苏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品的唯一一座龙窑,其珍贵性不言而喻。前墅龙窑由窑头、窑身和窑尾构成,头北尾南,通长43.4米,采用传统柴烧技艺,每窑可容纳陶坯8000件左右。在整个烧窑的漫长过程中,开窑作为最后一道工序,无疑是最令人期待和激动的时刻。

数百年来,龙窑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工匠,成就了陶都宜兴的美誉。2006年,前墅龙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它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高度认可。多年来,三洞桥村围绕龙窑及其烧制技艺,展开了全方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2023年,该村成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无疑是对古村发展的又一重要肯定。

保护物质空间 营造活态环境

当你穿过三洞桥村前墅自然村内的原生态村落民居,远远望去,一道长长的黑色瓦檐沿着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隐约可见黄土垒起的轮廓,那便是前墅龙窑。它巧妙地利用村中山坡的天然地势,随坡度绵延起伏,恰似一条卧伏的黄龙,因此得名。

刚刚完成一次烧制,村里经验丰富的窑工周群戴着手套,围着龙窑进行例行“体检”。他指着用于添加柴火、观察火候的鳞眼洞周围说:“这里因为内外温度差异大,是最容易开裂的部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好几个洞口外侧有一条条裂纹,周围还有一些细碎砖石掉落。

周群介绍说,这几天,窑工们要用太湖白泥调和水,搅拌成糊状的“胶水”,对开裂部位进行修补,就像刮腻子那样,给窑身“找平”。在过去的600多年中,每次烧制后的检查和修补,都依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在窑身上,那些小修小补的印记清晰可见,层层叠叠,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书,记录着龙窑的沧桑变迁。

前些年,前墅古龙窑也经历过一次“大手术”。丁蜀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副主任苍盛介绍:“前墅龙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第二节拱形结构拆下后,先用已有的旧砖石进行修补,不够的就用古法烧制新砖补充到第二节结构里面,最后在外面覆盖上一层太湖白泥防裂。为进一步保护古龙窑,又对雨棚进行加固消险,将虫蛀腐烂的横梁换为防腐木,并刷上了桐油。

在“陶都”宜兴,陶制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电烧,2000年以后又增加了气烧,这些方法省时省力还可批量生产,目前99%的产品都采取这两种方法制作。但古法窑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会留下火痕,形成独特的“氛围”,让陶器表面散发金属般的古朴光泽。

除了对龙窑进行日常养护外,对其所处物质空间的保护也向周边延伸。记者看到,龙窑对面建设了700多平方米的展示馆,馆内陶艺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以龙窑为核心,周边房屋延续了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风貌,与龙窑相得益彰;沿河景观小品及夜间灯光带,也巧妙地融入了龙窑元素,为古村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三洞桥村党总支书记管洪兵介绍,为了让龙窑在“活态环境”下进行保护展示,村里正在复建历史上的窑货码头,并计划在对岸建造工艺品博物馆,给龙窑烧制的陶器打上“身份证”,进一步加强保护。

在生产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

宜兴“窑制”紫砂器历史悠长,而以丁蜀镇最为出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三洞桥村“烧窑大师傅”吴小羊告诉记者,丁蜀镇黄龙山的紫砂泥在全国独一无二。紫砂泥也叫“五色土”,表层泥颜色偏红,越往深越紫,但即使同种泥料在同一温度下烧制也会显现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之处。此外,河网密布、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也为当地发展制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制陶流程中,烧制无疑是最难的一步,而烧制中最难把握的则是温度。

代代相传的传统烧制技艺,全靠经验辨别温度、把握火候。烧窑时,温度需达到1200摄氏度。怎样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呢?“秘密就在颜色中。”烧窑50多年的吴小羊告诉记者,火焰颜色是温度的体现,他一看就心中有数:600摄氏度是正红色,800摄氏度是橙红色,1000摄氏度是亮黄色,到了1200摄氏度以后,就会微微发白……

出窑后,吴小羊会通过产品的质量来检验自己的判断,并在数十年的尝试中不断改进。如果温度不够,陶器表面结晶度不高,就容易渗水;如果温度太高,表面起泡甚至瓷化,紫砂泥就“关闭”了气体交换的细孔,变成了瓷器。

吴小羊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烧制技艺,往上数至少传承了5代人,而到了他的侄儿吴伟明这代,则在传承中有了创新。

吴伟明在村里“烧窑大师傅”中算年轻的,他2001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学习烧制陶器。“我大学专业是热处理,为实践积累了理论知识。”吴伟明向记者展示了识别温度的“温锥”。

这是三角状的金属,使用时斜插在泥巴上,几个站成一排,放置在鳞眼洞口,能反映温度的细微变化。为什么要使用温锥精准测温呢?这与烧制产品的变化有关。

吴伟明介绍,过去窑烧产品以日用陶为主,近些年附加值更高的紫砂制品越来越多,且不同泥料耐温性也不同。例如朱泥含铁量高,烧制温度为1150摄氏度,段泥类的烧制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为保障更高的成品率,需要分段烧制。但龙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像气烧、电烧一样安装数字化仪表,年轻一代便采用更精准有效的测温手段,学习物理、化学知识,了解升温曲线,把握添柴节奏,更好地掌握火候。

管洪兵介绍,在三洞桥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制陶产业上下游工作。除了最具特色的烧制环节,村里还以成立行业协会、开办大师工作室、组织交流活动等形式,在陶刻、贴花等环节上培育年轻手艺人。

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文旅融合

“在我们村,烧制陶器的历史已有600多年。今天我教大家制作一个手工艺品……”三洞桥村村民林彩琴的家中,迎来一批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在两天的“研学游”行程中,林彩琴带他们参观龙窑、了解陶文化,并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陶艺课。

身为工艺美术师的林彩琴从一块完整泥料上取下一块8厘米长、3厘米宽的泥条,向游客们展示从泥条到制成茶壶雏形的全过程。

游客们坐在林彩琴家一楼的客厅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制作各种形状的茶壶、杯子、花瓶,孩子们更是充满童趣地将泥料捏成一个个小动物的形状。一下午的时间,大家纷纷交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到了前墅龙窑烧窑的日子,林彩琴将游客们的作品拿去烧制,等出窑之后再寄给大家——这是许多游客的期待。

像这样在家中举办的研学游活动,许多村民和林彩琴一样,每周都会接待一次,每年接待500多人次。“我做壶的收入是50万元左右,龙窑的金字招牌擦亮后,接待研学游可以再增收10万元。年收入比2016年之前翻了一番。”林彩琴告诉记者,村里80%的村民都参与其中,在农文旅融合的产业链上,农家乐、民宿、酒店也纷纷开办起来。

如今,村级研学游中心正在规划筹建,建成后可容纳1500人同时参加活动。这样,家家户户分散的资源可以聚拢,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举办更丰富的活动,还能配套村级公共服务、组织技能培训、助力村民增收。

龙窑带火的不仅有研学游,还有每年的节庆活动。“为了平衡保护与发展,我们每年少量组织6到8次窑烧。”丁蜀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潘志刚介绍,一年一度盛会“国际柴烧艺术节”2024年已是第三届,艺术节集展销活动、教育体验、技艺表演等于一体,不仅给村民搭建起多层次的销售渠道,还邀请国外陶瓷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打造前墅龙窑的品牌。据统计,全村每年制陶及农文旅特色产业总产值超2亿元,年人均收入4.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50万元。

本文围绕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村的前墅龙窑展开,详细介绍了龙窑的历史、保护措施、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依托龙窑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模式。展现了古村在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之间找到的平衡,通过对龙窑的精心呵护和合理利用,不仅让古老的龙窑文化得以传承,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458.html

(0)
DelilahDelilah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