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兴银基金:管理层更迭,“偏科”发展何去何从?,36年金融老将离任兴银基金,新团队如何扭转发展乾坤?

本文聚焦兴银基金,介绍了其近期管理层的频繁调整,包括董事长吴若曼离任、总经理易勇代职等情况。同时分析了兴银基金规模突破千亿但存在产品结构“股弱债强”的发展偏科问题,探讨新管理层能否带领公司改善现状。

近期,一家在公募行业颇具规模的千亿级公司传来一则重要消息。任职近2年的董事长突然离任,而董事长这一关键职位将由总经理暂时代为履行职责。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总经理也是在2025年年初才刚刚走马上任。如此看来,这家公募公司的管理层在今年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调整。

这家备受关注的千亿级公募公司,就是兴银基金。兴银基金有着独特的“银行和券商”双重背景,在近两年来,公司发展势头迅猛,规模成功突破了千亿大关。

尽管兴银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亿级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产品结构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偏科”现象,呈现出股弱而债强的局面。在过去的一年里,权益领域发展机遇良好,许多基金公司都抓住机会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然而兴银基金却错失了这一发展良机。

那么,在管理层进行调整变动之后,兴银基金能否改善产品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呢?这无疑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千亿兴银基金:管理层更迭,“偏科”发展何去何从?,36年金融老将离任兴银基金,新团队如何扭转发展乾坤?

管理层调整频繁,36年金融老将离任董事长

3月29日,兴银基金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显示,吴若曼因个人原因从公司离任,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而董事长一职将由总经理易勇代为履行。

资料显示,吴若曼堪称金融行业的一位老将,她拥有长达36年的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其职业生涯广泛横跨证券、银行、期货、基金等多个金融领域。2023年5月,吴若曼被正式聘任为兴银基金董事长,截至离职日期,她已经在兴银基金董事长的岗位上任职了近2年时间。

而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的总经理易勇,其实上任时间也并不长。据兴银基金公告,2024年7月,原总经理赵建兴因工作调动离任,随后由董事长吴若曼代履行总经理一职。半年后的2025年1月,易勇被任命为新任总经理。

在离任董事长之际,吴若曼在兴银基金公众号发布了一封饱含深情的致投资者的感谢信。在信中,她诚恳地提到:“请每一位投资者继续给予新任管理层和团队一如既往的信任与支持。”

回顾兴银基金近年来的变化,自2024年以来,兴银基金的管理层就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2024年,兴银基金原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赵建兴离任,陈晓毅被任命为新的首席信息官;公司原督察长郑瑞健离任,吴真子接任成为新督察长;2024年末,副总经理沈阳也离开了公司。

进入2025年,年初兴银基金迎来了新总经理易勇,而公司原财务总监郑翊鸣也离任了;到了3月末,公司董事长吴若曼也离开了兴银基金。

从2024年至2025年,兴银基金的管理层可以说是经历了大幅的变动调整。特别是在2025年,随着新的董事长更替,兴银基金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职务相继都换成了“新人”。在新的管理层和团队的带领下,兴银基金未来能实现怎样的发展,这一问题备受市场关注。

规模突破千亿,发展“偏科”问题待解

兴银基金的前身是华福基金,它成立于2013年10月。3年后的2016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兴银基金”。

在股东结构方面,兴银基金由华福证券、国脉科技共同持股,其中华福证券是控股股东。而华福证券的股东中包含了兴业银行。所以从背景上来看,兴银基金既有券商背景也有银行背景。

在吴若曼出任董事长的近2年来,兴银基金的公募规模成功突破了千亿。吴若曼上任董事长后,将货币基金作为了提升规模的突破口,并设定了货币基金500亿管理规模的目标。

在吴若曼的带领下,兴银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在2023年末达到了613.8亿元,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400多亿。这一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兴银基金固收类产品的优势,从而带动了总规模突破千亿。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末,兴业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为1252.36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了536.3亿元。

然而,截至2024年末,兴银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为1062.77亿元。虽然规模仍然保持在千亿级别,但较2023年末下降了近190亿元,成为规模下降较大的公募公司之一。

通过观察兴银基金2024年的规模变化可以发现,兴银基金强势的固收类产品规模下降是导致自身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兴银基金自成立以来,主要依靠固收类产品进行扩张发展,而权益类产品相对较为薄弱。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兴银基金债券类产品规模为580.15亿元,货币类型产品规模458.20亿元,股票型产品规模为10.38亿元,混合类产品规模为14.04亿元。

固收类产品(债券型和货币型)规模达到了1038.35亿元,占总规模的比例高达97.7%;而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和混合型)规模为24.42亿元,仅占总规模的2.3%,不足5%。由此可见,兴银基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股弱债强”发展“偏科”情况。

2024年是权益类市场比较热门的一年,不少公募基金都抓住了这一机遇,积极布局主动及被动产品,从而提升了权益类产品规模,进而带动总规模的增长。

但对于兴银基金而言,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偏科不平衡的问题,2024年其权益类产品相比2023年几乎没有增长,而优势的固收类产品规模却下降明显,特别是货币型产品。

Wind数据显示,2023年末兴银基金货币型产品规模为613.80亿元,2024年较2023年下降了155.6亿元,降幅达到了25%。

兴银基金依靠固定类产品发展,依靠货币基金提升规模并突破千亿。然而,货币基金看似稳健,但一旦面临监管加强、利率下行、竞争加剧等情况,其规模也会出现大幅波动。

未来,兴银基金如何进一步实现多元化发展,改善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无疑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新的管理层团队能否带领公司实现改变和提升?我们将持续保持关注!

本文详细介绍了兴银基金近期管理层的频繁变动,以及公司规模虽突破千亿但存在“股弱债强”的产品结构偏科问题。在权益市场发展良好的2024年,兴银基金错失机遇且固收类产品规模下降。新管理层面临改善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挑战,其未来发展走向值得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064.html

(0)
MeganMegan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