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介绍了众多科创企业及团队将残疾人领域作为成果应用场景,展示了多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如薄如蝉翼的电极片、能“看见”声音的AR字幕眼镜等,体现了科技在助残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显著成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助残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近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多项令人瞩目的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对外发布。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走起来”的AI“硬科技”,正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助残新力量。
想象一下,一张薄如蝉翼的电极片,竟然能助力四肢瘫痪患者实现机械臂运动抓握水杯;一副能“看见”声音的AR字幕眼镜,让听障群体可以与他人畅快交流心声;智能外骨骼能够支撑脊髓损伤患者挺直脊梁,踏出受伤后的第一步。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都已变成现实。
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参观者们饶有兴致地听取着“北脑一号”“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的介绍。在展台旁,不少观众俯身凝视着那一小片薄如蝉翼的电极片。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赵秉介绍道:“近期,一位渐冻症患者在植入‘北脑一号’后接受言语解码训练,仅经过3小时左右的训练,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中60多个词输出。”曾经,瘫痪者术后获得精细运动能力、言语障碍患者的心里话被“听见”,这些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如今正逐渐变为现实。
在另一展区,几位观众戴上能“看见”声音的AR字幕眼镜后,不禁发出感慨:“即便听不到也可以看到”“镜片上语音实时转写为文字,字体大小和位置都合适,不会眼花缭乱。”这副神奇的眼镜,为听障群体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新窗口。
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提到,过去重度视障者面临诸多困难,出行不便,购物、打车都看不清楚,阅读也只能依靠盲文和大字材料。“现在借助智能手机和语音转换技术,有了人机智能对话等这样无障碍技术的帮助,他们可以和大家一样在网上阅读、学习,刷短视频平台、创建自己的自媒体。”李庆忠说道。
在论坛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展示出一段聋人舞蹈演员的录音,借助科技转化,原本沙哑的声音变成了标准且流畅的普通话。刘庆峰表示:“技术让每个人都成为独特的表达者,自豪地参与社会沟通。当前的科技成果开始赋能不同的残障人士,‘变听为看’‘变看为听’、主动照护式陪伴、情绪识别等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规模化成果。”
中国残联计划财务部副主任刘立军指出:“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改善残疾人功能、促进残疾人发展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科技助残既是服务残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场景。”近年来,我国科技助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残联与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助残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残疾人工作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介绍了电极片、AR字幕眼镜等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展示了科技对残障人士生活的积极改变,体现了科技助残的巨大潜力和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强调了科技助残在服务残疾人及推动前沿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