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详细阐述了《意见》在绿证强制消费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多领域应用、核发交易机制、价格监管以及国际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规划,分析了其对我国绿证市场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携手,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这一重要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市场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将依法推进绿证强制消费制度,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具体规划为到2027年基本完善绿证市场交易制度,到2030年实现绿证市场高效运行。这一系列目标的设定,旨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图片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在政策关联方面,《意见》有着诸多亮点。它明确将绿色信贷、政府采购与绿证紧密挂钩。银行机构需对绿证持有企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为绿色企业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财政部同步研究将绿证纳入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目录,进一步扩大绿证的应用范围。同时,引入市场化工具,建立绿证价格指数监测体系,推动绿证中长期协议交易,支持分布式新能源项目通过代理机构入市,让绿证市场更加活跃和健康。
在强制消费方面,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将率先在电解铝行业实施强制绿证消费,随后钢铁、石化、数据中心等八大高耗能产业也将跟进。到2030年,强制消费比例不得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消纳平均水平。这一举措将促使高耗能产业加快向绿色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意见》对不同领域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数据中心领域,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消费比例须从80%继续提升,2027年前要建成首批100%绿电工厂及园区。在自愿消费层面,国有企业、跨国企业需逐年披露绿电消费数据,鼓励车企建设“绿色充电桩”,实现新能源汽车真充绿电。住建领域将试点绿电建筑社区,居民可通过交易平台便捷购买绿证,相关消费还将纳入绿色家庭考评体系,全方位推动绿电消费。
针对绿证核发滞后问题,《意见》给出了解决方案。建立按月批量自动核发机制,确保当月完成上月电量认证,提高绿证核发效率。在交易机制方面,推动多年期购电协议常态化,支持电网企业创新绿证套餐产品。同时,加强价格监管,设置绿证价格合理波动区间,防止市场投机炒作。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绿证核发量超5000万张,交易量同比增长320%,新政落地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意见》特别强调了绿证的国际应用。要求2027年前实现与国际主流认证体系互认,助力我国新能源设备、技术标准“走出去”。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施,绿证将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的核心工具。此次政策将推动我国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为2060碳中和目标提供市场化支撑。
本文围绕五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展开,详细介绍了《意见》在绿证消费制度、市场交易、多领域应用、核发交易机制、价格监管以及国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和规划。该《意见》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绿证市场的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还将在全球绿色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市场化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