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以丰富的品类和独特的风味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记者采访了多位喜爱中餐的外国友人及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外达人,分享他们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见解,包括不同国家的人对中国美食的喜爱、体验以及中国美食在海外的融合与创新等情况。
瑙鲁民众在当地一家中餐厅聚餐。新华社记者 王申摄
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卡林(左)和同事一起品尝包子。人民日报记者 曹玲娟摄
中国美食,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其品类丰富多样,风味独特迷人。从川菜那令人热血沸腾的麻辣滋味,到粤菜清淡雅致的独特口感;从西北菜醇厚浓郁的风味,再到淮扬菜鲜香细腻的美妙体验,每一种菜系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日,本报记者特意走访了多位钟情于中餐的外国友人,以及那些积极投身于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外达人,倾听他们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独到感悟。### “中国美食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密码”初见塞尔吉奥·洛佩斯·埃尔南德斯时,他正独自一人坐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心唐人街的一家中餐厅里,全神贯注地品尝着辣子鸡丁和蛋炒饭,那副津津有味的模样,仿佛在享受一场味觉的盛宴。由于工作地点附近中餐厅众多,洛佩斯几乎每个工作日的午餐都选择中餐。对他而言,感受中餐不同的风味和烹饪方法,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独特的冒险之旅,每一口都能让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而在美国人卡林工作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有一次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中国同事热烈地讨论自己到底是“香菜党”还是“非香菜党”。来到中国8年多的时间,卡林早已被中国美食彻底征服,练就了地道的“中国胃”。当记者用中国式的寒暄问候他“早!吃了吗?”时,卡林热情地回应道:“吃了,吃了咱们员工餐厅的大肉包子。”卡林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对中国美食更是了如指掌。他觉得,探索中国美食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奇幻探险之旅”。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刚来中国时,第一次吃小笼包,因为心急不小心烫了嘴。而如今,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教导别人吃小笼包的诀窍——“先开窗,后吸汤”。他感慨地说:“中国有太多美食,就像一座无尽的‘宝库’,可以让人探索很久。”在这座“宝库”中,他最喜爱的是看似朴素的凉拌米线。2023年,他跟随朋友到云南嵩明县旅游,看到许多人围在小吃摊前吃米线,那热闹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一张巨大的案台上,摆满了各种调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点酸,也可以加点辣……”卡林在云南待了半个月,每天都捧着米线碗,尽情享受着美食的快乐。他由衷地感叹:“中国美食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密码,有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无限魅力。”今年2月初,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的“新春美食之夜”活动上,冰糖葫芦、龙须糖、咖喱鱼蛋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美食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多次参与中华饮食文化推广活动,在他看来,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食材的精心选料、独特的烹饪技法,到色、香、味、形的完美和谐统一,中国美食充分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包容。在马来西亚,包子这一中式传统面点也发展出了多种本土化口味。颜天禄介绍说:“我们不仅有传统肉包子、素包子,还有采用南洋地区独特的甜点抹酱——咖央酱做馅的包子。”他认为,马中双边饮食文化相近,通过饮食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马中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具体的体现。马来西亚人可以通过舌尖上的体验,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那时我学中文的一大爱好就是翻译菜单”正午时分,巴西里约热内卢蒂茹卡区的“中国城”餐厅里热闹非凡,不少巴西面孔出现在餐厅中。他们有的熟练地用筷子夹起炒面,展现出对中餐的熟悉;有的则略显生疏地用叉子和勺子配合着从盘中挑起豆腐,尽管动作不太熟练,但也能看出对中餐的喜爱。餐厅老板苏子梁告诉记者:“餐厅已经开了30多年,不仅承载了很多华侨华人的回忆,也让巴西人逐步认识并喜欢上了中餐。”巴西顾客普遍喜欢炒面、饺子、河粉等中式传统菜品。此外,使用里约当地海鲜等食材制作的中式菜肴,或者加入巴西人喜欢的奶酪制作的中式点心,结合巴西流行的“公斤饭”推出的中餐自助等,也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苏子梁说:“融合不仅让当地人更容易接受中餐,也让中华饮食文化在异国他乡焕发新的活力。”苏子梁的餐厅还会在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包饺子、包粽子等体验活动,让巴西人了解中国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他表示:“未来我们还计划邀请更多中国厨师来这里展示烹饪技巧,与当地食客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巴西人对中国餐饮的了解。”巴西姑娘法欣怡是“中国城”餐厅的常客。去年,她在北京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中文课程,并在一个北京家庭寄宿,沉浸式感受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她回忆说:“关于中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寄宿家庭的家人一起吃火锅。餐桌中间是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高汤,各种肉类、蔬菜、豆制品下锅涮煮,汤底的辛辣、食材的鲜美和蘸料的浓香完美融合。”除了美味的食物,法欣怡更被餐桌上那和气美满的氛围深深打动。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涮着各自喜爱的食材,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她觉得“用餐是人与人之间真实发生联结的时刻”。法欣怡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机会,在各地品尝了不同的中餐菜式。她认为:“在一些地方,中餐通过世代相传的食谱,保留下传统烹饪技术;在另一些地方,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厨师对中式经典菜品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良,这也是中餐极具包容性的体现。”法国主厨科朗坦·德尔克罗瓦,也就是中文社交网络上被网友熟知的“广坦”,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中西式厨具之间熟练切换。2002年,还是法国商校学生的他,出于对中国的好奇选择来华进行交流学习,却意外地被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所吸引。他回忆道:“那时我学中文的一大爱好就是翻译菜单。”像“蚂蚁上树”等生动有趣又充满诗意的菜名,让他对中国美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国求学的经历大大激发了广坦对于烹饪和美食的兴趣。回到法国后,他前往著名的保罗·博古斯酒店管理与厨艺学院学习。2010年,学院计划在上海开设分校,广坦抓住机会回到中国,在分校担任副主厨,后来通过在网络平台分享美食成了广受欢迎的网红。他说:“虽然没像最初计划的那样开办餐厅,但我却以这种方式,将法中美食文化传播给了更多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广坦探索了各种菜系,对粤菜尤为喜爱,他解释说:“因为它与法餐都高度重视食材的鲜美和高汤的运用。”每次回法国,他都会为亲友下厨做正宗的中餐。他不仅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菜肴,还会向亲友讲述每道菜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地域文化,这往往能极大地激发法国朋友的兴趣。广坦认为,类似《风味人间》这样富含人文气息的纪录片,也是推广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秀载体之一。### “美食的交流拉近了我们两国人民的距离”前不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匈牙利民族学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圆满落下帷幕。为期3个月的展览,共展出文物90件,从食材、饮品、器具到烹饪技法、礼仪制度等,全方位呈现了中华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华饮食文化的匈牙利人前去参观。匈牙利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凯梅奇对于展览的成功举办感到十分欣喜。他说:“我去过北京两次,讲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在匈牙利,人们对中国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凯梅奇认为:“这次展览让匈牙利人深入了解中国美食的起源和历史,让我们能够在布达佩斯近距离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我想这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所在。”深谙法中“双料”美食的广坦,在菜品融合和创新方面颇有心得。例如,他使用中国的桂花酒制作西式甜点提拉米苏。参加综艺节目《中餐厅》时,他在法国诺曼底的节目现场借鉴云南鲜花饼的工艺,制作了填充玫瑰花馅料的“玛德琳娜”小蛋糕。不久前,他还为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开发了新的烘焙产品——“岭南竹韵千层酥”“芝士腊肠味吐司”,巧妙地融合了中式糕点的美学与法式糕点的技艺,充分展现出中法饮食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广坦说:“中餐的材料丰富多样,相信能够给法式甜点带来无限创意。”洛佩斯也感慨地说:“贯穿着和合理念,中式菜肴混合着各式材料,协调着各种口味,碰撞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美味。美食的交流拉近了我们两国人民的距离,激发我们对彼此文化的浓厚兴趣,促使我们深入了解彼此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本文通过多位外国友人及达人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中国美食在世界各地的受欢迎程度。中国美食不仅以其丰富的品类和独特的风味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海外不断融合创新,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人民的文化桥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