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团队主导的“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光解水制氢生产线产业化项目签约落地四川攀枝花,介绍了该项目的创新点、建设进度及规划,还阐述了攀枝花发展该项目的优势条件。
本报讯,日前有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团队主导的首个光解水制氢生产线——“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式签约并落地四川攀枝花。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在绿氢制备领域成功实现了一次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重要跨越。
据深入了解,该项目拥有令人瞩目的三大创新点。首先,成本优势极为显著。其首期年产200吨氢气的生产线,经过专业的预计,氢气综合成本将大幅降至18元/公斤—20元/公斤。这一成本相较于传统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幅度约达40%,无疑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其次,在能源利用创新方面,该项目首创了“光—氢—热”联产模式。通过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能够产出氢气,还能同步产出1600吨工业级氧气以及余热能源,真正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后,该项目具有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可实现环境零负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并且生产1公斤氢气仅消耗9升去离子水,与传统工艺相比,节水比例高达65%,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公开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首期项目预计在今年6月底建成投产。届时,它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光解水制氢产线,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值得重点关注的是,项目方已经紧锣密鼓地启动了万吨级制氢生产线的筹备工作。他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分阶段建设年产1.2万吨绿氢的超大型生产基地。经过科学测算,当该规模完全达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8万吨,这相当于新增3.5万亩森林的碳汇能力,对于缓解环境压力、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攀枝花在发展这一项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攀枝花年均日照时长约在2000—2700小时,如此充足的日照为聚光制氢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同时,依托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当地能够形成“钛矿—催化剂—制氢设备”的完整产业链,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另外,攀枝花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项目建成后将能够很好地辐射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氢能应用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报道了光解水制氢生产线产业化项目落地攀枝花,介绍了项目的创新点、建设规划及减排效益,还阐述了攀枝花发展该项目的自然、产业和市场优势,该项目将推动我国绿氢制备产业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