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天津小站稻展开,介绍了小站稻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重点讲述了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的建设情况、目标规划,以及其为小站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展现了小站稻从过去的辉煌到如今再兴的历程。
每一片稻田都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粒稻谷都饱含着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对于天津人而言,小站稻就像是城市的一张特色名片,但你是否了解它背后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呢?预计在2025年建成的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展示馆,将会为大家揭开天津水稻发展的神秘面纱,详细展陈天津水稻的当前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规划蓝图。
回溯到1925年,北洋政府设立了军粮城试验站。在这里,科研人员积极引进南方的优质稻种,并大胆地与日本、朝鲜的“银坊”“水源”等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产量高、抗灾害能力强、特别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优质小站稻。到了1963年,这个试验站正式定名为天津市稻作研究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小站稻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作为特二级优质米远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纷纷引调小站稻良种,小站稻也因此成为了天津家喻户晓的知名农业品牌,声名远扬。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站稻的振兴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农学会积极响应,配合市农业农村委围绕小站稻振兴展开了深入调研。经过不懈努力,提出了一系列振兴小站稻的具体举措,明确了小站稻的4大品种,规范了6项种植标准以及品牌管理。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本市小站稻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近100万亩,实现了天津小站稻从有到兴的重大进步。
为了让小站稻产出更多精品,提高其附加值,市农学会精心组织天津水稻主要育种单位,包括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天津食品集团、天津市优农中心、天隆公司等,共同参与组建了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汇聚了天津水稻领域的众多创新人才,包含了天津水稻主要的四个育种团队。这些专家和科技人员怀着满腔热情,按照超高产、超优质和轻简化的育种目标,以及超优质小站稻种植、超高产小站稻种植、杂交粳稻制种“三个类型”全覆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三年发展目标。他们致力于加快推进小站稻由兴到强的转变,为国家种业安全与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天津力量。
津南区作为小站稻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2024年1月,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落户小站镇会馆村——小站稻核心种植区。当你走进小站镇会馆村,会看到一处白墙黑瓦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处建筑周边还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绿植,它就是即将建成的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展示馆。该展示馆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室内设计院院长韩帅亲自操刀设计,其设计理念为“四水归堂、园居若梦”,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新徽派建筑。作为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一馆两区一中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馆主要承担着展示天津水稻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方向的重任。截至目前,展示馆的主体建设已经全部竣工,现在已经开始进行院落景观的装饰工作。下一步,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还将开工建设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后续还将规划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办公区。
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之所以能够顺利落户并蓬勃发展,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政府在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等关键环节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保障。2024年,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就在会馆村开辟出16亩稻田,作为优质水稻新品种试验区,栽植了16个品种。其中,吨粮稻每亩比普通水稻增产了30%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25年,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超高产、超优质水稻品种的育秧工作。这对于津南区的种粮农户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不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新品种,还能得到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专家和科技人员提供的种子、技术和服务。
本文详细介绍了天津小站稻的历史,从北洋政府时期的培育到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外销。阐述了近年来政府及相关学会为振兴小站稻采取的举措,包括明确品种、规范标准等,使小站稻种植面积扩大。着重讲述了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的组建、建设情况及发展目标,其展示馆即将建成,后续还有相关项目规划。同时提到研究院在品种试验上取得增产成果,为农户带来了新的种植机遇,整体展现了小站稻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各方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