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扩大来华免签政策展开,介绍了该政策实施后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重点阐述了“Z世代”游客群体的扩大及其原因,分析了中国旅游形象的转变对“Z世代”的吸引力,还提及国家为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出台的相关措施,最后对有序扩大来华免签政策带来的“Z世代效应”提出应对建议。
自扩大免签政策生效以来,来华的人群规模持续扩大。一大批海外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去“发现”中国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总共接待了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61%。与此同时,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的复苏步伐明显加快,外国游客达到了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幅度高达96%。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入境客源的结构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入境游群体中,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Z世代”游客占比成功突破了30%。而且,女性游客的比例相较于2019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群体的结构在持续优化。
“Z世代”游客群体的不断扩大,是一个非常令人欣喜的趋势。在免签入境带来的便利以及社交媒体广泛热议的双重推动下,那些网络亲和度高、表达欲强的“Z世代”旅行者,发现了一个与旧有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现代中国。他们自发地形成了可观且客观的反馈声浪,与年龄稍长、出于商务需求来华的群体形成了时代共鸣。
回顾过去两年,中国有序扩大来华免签政策,最初的出发点主要是面向有来华商务需求的人士,并且尝试重振入境游团组。然而,随着免签政策的不断发展,ChinaTravel在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的影响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形成了一股海外“Z世代”认识现代中国的新浪潮。
得益于免签政策,许多热爱旅行的年轻外国博主实现了打卡中国的心愿。笔者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曾在上海火车站遇到两位意大利青年,他们向笔者咨询了不少关于如何在上海坐地铁旅行的问题。像韩国年轻人在华“打卡式”度周末、泰国游客去重庆扫货“潮玩”等情况,早已不是新鲜事。
随着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潜在的“来华游”客群。与商务人士相比,中国对“Z世代”产生额外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旅游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在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以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入境旅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跟团游为主。行程也大多局限于故宫、长城、桂林山水等固定景点。这虽然让人们建立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印象,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旅行缺乏自主性和个性化。
而如今,随着交通、信息、支付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在不断提升。这加速了中国旅游从传统向现代、从保守向开放多元的转变。中国适时地扩大对外开放,为入境游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中国年轻人的创意、活力与友善,以及城市、景区各项服务的便捷,都通过社交媒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些真实的场景不是西方少数媒体通过“有色眼镜”就能轻易改变的。相反,由于前期的抹黑宣传产生了反噬效果,吸引了更多“不信邪”的年轻游客,他们选择以“Open mind”的态度去看看中国。这种打开思路的做法,成为了一种集体选择。过去那种狭隘、自私、阴暗的对华视角,与“Z世代”的价值观天然地格格不入。这种强烈的反差,让ChinaTravel成为了“流量密码”。
在此基础上,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推动相关城市免签政策区域联动、扩大境外电子钱包使用支持、“打造一批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等。这些有针对性的优化举措,明确地将有序扩大来华免签,作为提升中国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一大动力。
对于这种有序扩大来华免签政策带来的“Z世代效应”,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外国青年群体来华,另一方面更要坚定自信,提高服务水平与意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相信来华的“Z世代”们能够独力跳出过去狭隘的眼光,主动擦亮发现“中国之美”的眼睛。
中国扩大来华免签政策后,入境旅游市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Z世代”游客群体不断扩大。中国旅游形象的转变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国家也出台相关措施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国应抓住“Z世代效应”带来的机遇,积极引导并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外国青年领略中国之美。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