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机器人秀,介绍了人形机器人在年会上的精彩表现,阐述了其从发展历程中的量变到如今的质变,探讨了量产前景以及行业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态势。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机器人秀的排练花絮结尾,一句旁白“金属没有喜怒哀乐,但可以折射光”点亮全场。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对这句话颇为喜爱,当天便将其附在朋友圈评论区,还配上了乐聚“夸父”机器人在聚光灯下表演的图片,此时屏幕上的歌词恰好定格在“一起向未来”,仿佛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美好未来。
走进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会发现人形机器人无处不在。15家企业带来了近百台机器人,它们活跃在各个角落。其中,迎宾机器人“妮娅”借助情绪识别算法与观众亲切对话;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的T1更是多才多艺,它不仅是开幕式上灵动的舞蹈演员,还是常设展足球赛中的活力运动员。
高盛曾作出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达380亿美元。这场始于达·芬奇手稿的百年追梦之旅,在大模型、供应链以及资本的共同催化下,正迎来从实验室奇观到量产革命的关键质变时刻。
量变到质变
若从1973年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 – 1诞生算起,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时光快进到2010年,2010 – 2020年是实现高难度动作的动态控制期,而2020 – 2025年则是AI赋能期。在这一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外形相似的基础上,因认知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越来越像人类。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更是持续攀升,一浪高过一浪。
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参与机器人秀的厂商为了短短三分钟的节目,精心准备了三周时间。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导演组专门为我们请了舞蹈老师,老师做完动作后,我们通过动作捕捉把数据‘喂’给‘夸父’机器人,通过这种模式教会它跳舞。”
表演现场,四台“夸父”机器人和后排的T1表现十分出色。它们招手、做俯卧撑、打太极,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柯真东进一步透露:“要让机器人的表演达到理想效果,重心控制必须精准。团队不停地进行调整,包括动作轨迹、训练方式以及参数等。最后一周是集中彩排阶段,让机器人不停地进行尝试。”
将视角放到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并拉长时间维度来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十分普遍。加速进化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在与北京商报记者交流时举例说道:“2024年初,全球所有的人形机器人走一会儿就会摔倒,到了年底,T1可以做到在踢足球等激烈对抗和冲撞时不摔倒,即使摔倒也能在1 – 2秒内自主起身,这在之前是根本做不到的。”
各种炫酷的秀技视频更直观地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进步。宇树科技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了以“‘生命’在于运动!全球首次鲤鱼打挺:宇树科技G1新鲜出炉的实拍!人形智能体的进化速度日新月异”为题的内容,稍早几日还公开了G1完成侧空翻动作的视频。加速进化官方账号则展示了T1的“舞技”,介绍称“加速T1搭载桥介数物的强化学习训练的舞蹈”。视频中T1能够实现单脚交替点地、摇胯、快速转身、后仰等动作,即使在表演过程中突然被椅子砸中,也不影响其舞姿和稳定性。众擎科技人形机器人PM01展示的技能与人形机器人半马有关。人类跑步时多个肌肉群会参与,仅下肢肌群就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臀中肌、小腿肌群。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机器人跑步的难点在于平衡控制、步态转换和动力学复杂性。和步行相比,跑步需要机器人在‘双支撑’和‘单支撑’之间快速转换,并克服短暂的腾空阶段,以确保稳定着陆。同时,为应对不同地面状况,机器人必须借助高精度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时对自身姿势作出调整。”目前众擎PM01瞬时速度最快可到12公里每小时。当被问及PM01是否会参加4月中旬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时,姚淇元抱拳回应。
如果出货万台
当20世纪中叶人形机甲在图纸上呈现时,彼时的作者达·芬奇或许未曾预见过,笔下那个由风能和水力驱动,肢体可以自由活动,能坐立、挥舞手臂甚至开口讲话的“机器武士”,会在21世纪20年代成为现实。30年前,现智能机器人研究所AIInstitute的创始人Marc Raibert创立波士顿动力时,或许也不会料到,如今下单几台宇树科技机器人会被赋予不小的意义。
根据国金证券分析师满在朋、秦亚男、冉婷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从理想走进现实》报告显示,2024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元年,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和团队认同“行业内通常把几十台到百台定义为小规模量产,这一阶段也是技术验证、市场检测以及客户反馈收集关键阶段”这一说法,“当产量突破百台时,是当前阶段的较大规模量产。灵宝CASBOT预计在2025年实现小规模量产。”
程昊向北京商报记者列举了一长串国家地区:“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全球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月是第50台交付,3月初是第100台,客户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瑞士、俄罗斯等。”2024年11月,乐聚机器人提出“发布即量产”,2025年1月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冷晓琨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今年(2025年)乐聚预计交付1000 – 2000台。如果今年能到2000台左右,明年万台左右的难度就不会很大了。”他同时类比:“一旦人形机器人产量到万台,基本就可以对标新能源汽车的2013年,到那时大家的路线就会很清楚,因为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都属于大制造业。”
然而,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并非一蹴而就。张淼总结道:“行业层面的隐形门槛,比如供应链深度绑定、专利布局密度以及标准化话语权,这些‘暗线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否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外行关注‘机器人能做什么’,内行比拼的是‘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可靠性实现规模化落地’。”对于量产,冷晓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如果只看小脑和本体,2025年确实是量产元年,因为各家交付的机器人都能运动,能走路、能挥手。但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一定是大脑、小脑、本体三者融合的,也就是具身智能,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产。”他回忆2022年底2023年初相关部门举行座谈会时,“国内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只有三四家,后来工信部揭榜挂帅,现在已经有两三百家企业了”,用数字佐证了行业的巨大进步。
把热度转向产业链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人形机器人更是如此。人形机器人行业从业者李卿(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大模型可以通过打榜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人形机器人或者说具身智能机器人没有榜单,因为现在行业还在方案的探索阶段,远没有形成标准共识’。”尽管如此,这并未妨碍大批创业型公司在具身智能赛道诞生。2024年,具身智能在资本圈突然爆火,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涌入。
这些新玩家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全面”,他们大多带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成立的具身智能公司,创始团队大多有大厂高管背景,有的来自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有的出自百度、自动驾驶芯片类厂商地平线,曾供职华为、小米、追觅、OPPO等消费硬件类厂商的业务负责人也不在少数。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2023年即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 – 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 – 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把人形机器人扩大到具身智能概念,2025年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共同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热度之下,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和话术也在发生变化。冷晓琨说:“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跟客户讲解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客户会直接提诉求,我们有怎样的场景,你的人形机器人能不能干。即使实际落地和视频演示有落差,但国家明确的支持,让产业链保持开放态度,大家都知道人形机器人一定会爆发,一定会产业化。”程昊更加直接地表示:“我们感觉这一波热度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波,但跟后面大的机会比,现在只是个小小的机会。”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人形机器人展开,介绍了其在年会上的精彩表现,阐述了从发展的量变到如今质变的过程,分析了量产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还探讨了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新玩家的加入和政策的支持。整体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望迎来大规模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