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后的情况,包括救援困难、物资匮乏等,同时对比了中美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的不同表现,凸显了中国的积极援助和美国的口惠而实不至。
当地时间3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缅甸中部。里氏7.9级的强震如同一个无情的恶魔,瞬间将这片土地搅得天翻地覆。这场强震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人不幸丧生。
眼下,重灾区的救援工作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然而,救援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当地严重缺乏专业的救援队伍和先进的救援设备,这使得救援工作难以高效开展。另一方面,余震频发如同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更糟糕的是,有些地区在灾难发生三天后,救援人员依然无法进入。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生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
与此同时,当地的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食品、药品和防疫物资极度匮乏,在白天温度高达40℃左右的高温以及潮湿的环境下,幸存者们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恶劣天气的多重考验,他们的处境举步维艰。
面对这场灾难,美国方面也有表态。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美国总统特朗普顺口说道:“我们将提供帮助……是的,发生的事情太可怕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也表示,尽管削减了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对外援助,但“我们履行这些(救灾)职责的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布鲁斯还告诉媒体,美国是“可靠和持久的伙伴”,将根据当地的援助请求和有关报告来制定相关措施。
然而,事实却与美国的表态大相径庭。“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一直是美国与东盟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美国也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加强救援合作。但截至3月31日下午,缅甸地震72小时救援黄金时间已经悄然过去,在缅甸当地却始终不见美国救援队的身影。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展现出了大国担当。中方救援队是国际社会中第一支抵达缅甸的救援队。截止3月31日,中方救援队凭借专业的技能和不懈的努力,已经成功救出6名幸存者。同时,中国首批人道主义救灾物资也已顺利抵达缅甸,为当地的受灾群众送去了及时的帮助和温暖。
从长远的合作来看,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合作项目都是无条件开放的。中国始终秉持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欢迎第三方参与其中,共同促进地区的团结、互联互通、自由贸易和共同发展。而美国在该地区的项目投入甚少,并且无一例外都带有附加条件,其合作项目偏重安全和防务交易,更多的是服务于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宣扬美国“价值观”,巩固美国关税壁垒。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不禁让人想问:谁需要在困难时刻不见踪影的朋友呢?
本文通过讲述缅甸7.9级强震后的救援困境和物资匮乏情况,对比了中美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的不同表现。美国虽有表态但未实际行动,而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并展开救援,物资也及时送达。同时还阐述了中美与东盟合作的不同模式,凸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真诚合作、积极援助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