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介绍了“机器人大脑训练师”这一新兴岗位,讲述其工作内容、训练方式等,还提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最后阐述了前沿技术催生的各类新职业及其特点。
在当今时代,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我们日常所见那些能够翩翩起舞、欢快奔跑的机器人,主要是在其“小脑”功能的开发与训练上取得了成果。然而,若想让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家居生活,承担起诸如做家务、提供照护服务等任务,还需要对它们的“大脑”进行强有力的赋能。
于是,“机器人大脑训练师”这一崭新的岗位应运而生。他们的核心工作是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悉心训练机器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致力于让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慧,更具“人性”。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给机器人建虚拟学校
位于浙江杭州的群核科技,长期专注于三维虚拟场景的打造。近年来,该公司更是将精力集中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空间智能平台。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团队虽然于去年11月才刚刚组建,但随着训练需求的持续增长,仅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团队规模便从最初的寥寥数人,迅速扩充至如今的十几人。28岁的钱学成便是在今年1月份加入到这个团队中的。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钱学成表示:“我之前从事的是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工作,主要是让机器人运用它的‘小脑’,掌握运动的技巧。而现在我的工作内容转变为训练机器人的‘大脑’,引导它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像“如何抓取透明玻璃杯?”“用多大的力气才可以打开冰箱门?”这些在人类看来轻而易举的操作,对于机器人而言却是颇具难度的挑战。机器人不仅需要具备灵活的肢体,还得在物体识别、力度把控等认知层面进行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钱学成将自己的工作形象地比喻为给机器人创建一所学校,精心打造各种训练场景。
为何要选择在虚拟场景中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呢?成本和数据收集效率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如果让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进行一百万次的训练,可能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在虚拟场景中,借助算法和AI的强大助力,一天之内就能完成。与此同时,在实际场景中搭建不同的训练场景,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数量也十分有限,而虚拟场景则能够基于数据实现无限的演化。
然而,为机器人创建学校并非简单地将二维图片转换为三维立体空间。要想让机器人学习得更加准确、更加智慧,就必须做到视觉、力学、空间距离等多个要素的高度仿真。
这个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有编程专业的、建筑学专业的,还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齐心协力,力求让虚拟场景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世界。
博士后出站的魏榕上个月从北京来到杭州,她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虚拟场景在光线传播方面的真实感。
机器人大脑训练师魏榕介绍说:“我当时做的课题是动态的漫反射全局光照明,将其应用在机器人仿真上,可以让机器人所看到的世界更加符合现实当中的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整个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流程,所以需要各个专业背景的同事共同协作。”
目前,团队开发出的虚拟训练场景已经在国内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得到了应用。随着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企业迫切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
眼下正值春季招聘季,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收到的简历数量比去年增长了9倍,应聘者中不乏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空间智能、AI领域的优秀学生。企业还面向在校生发布了全球人才招募计划,开放了30个岗位。
群核科技品牌负责人王沛君表示:“我们开放的岗位包括几何建构、3D渲染、空间训练等相关类型。我们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够与我们一同参与到具身智能训练相关的工作当中。”
引进来走出去:职业院校打造人才成长沃土
记者来到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里,一些学生正围在两台四足机器人周围,认真地观摩学习。带队老师介绍说,他们正在进行社团实训活动。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翀说:“我们基于机器狗的能力,计划开发一款在校园巡逻的系统。机器狗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使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复杂场景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第一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职院校。去年毕业的首批学生中,有85%已经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及电商服务三大领域实现就业,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数据采集、数据标注、AI模型训练与测试、系统集成与运维等岗位的专业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的课程设计理念十分注重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许多用于教学的设备和软件,都是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院长杨悦梅介绍:“我们与企业共同构建了人工智能开发的课程。在企业岗位进行过脱产锻炼的老师,会和企业导师一起开展课程教学,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
学校不仅积极将前沿产业“引进来”,还大力鼓励学生们“走出去”参与实践。在一间教室里,同学们三五成群,正为几天后即将举行的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做最后的准备。
李明睿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大二学生,在校期间,他已经参加了7次不同类型的技能大赛,并获得过全国二等奖。他告诉记者,通过参加竞赛,能够将书本中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的汇总,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提升。
参赛学生中,有不少是大一新生。他们表示,大一就能自主开发项目,得益于学校提供的产教融合、实训创新平台。
学生们通过竞赛或者社团完成的项目,未来也将应用于企业或校园之中。
接下来,学校还计划开设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打造更加丰富的AI场景教育和实训平台。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温正胞表示:“我们的新专业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积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迭代速度非常快,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具备敏锐的意识,以胜任未来岗位的变化。”
双向奔赴:新职业新产业互促成长
随着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催生了众多“数”“智”新职业,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孕育出了全新的岗位,像网络主播、用户增长运营师等。
绿色,已成为新职业的一大显著“标签”。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标注的绿色职业已有134个,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不少新职业源于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需求,例如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等。
新场景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了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口腔卫生技师、滑雪巡救员等新职业,以及生活服务体验员、老年助浴员、休闲露营地管家等新工种,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变化。
本文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机器人大脑训练师”岗位,介绍了其工作内容、训练方式及人才需求情况,同时阐述了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最后点明前沿技术催生众多新职业,体现了新职业与新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