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县大营村在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从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转变为产业振兴示范村的过程。通过“庭院经济 规模种养”的产业规划,实现闲置地利用、科技养殖和产销闭环,大幅提高了村民收入。
当第一缕晨曦轻轻洒落在川北那连绵起伏的丘陵之间,大营村宛如一位还未完全苏醒的少女,静静地被一层薄薄的薄雾所笼罩。村口处,一幅热闹的景象正在上演,村民们正齐心协力地将一筐筐乌黑发亮的五黑鸡小心地装车发运。那此起彼伏的鸡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音符,与运输车那低沉而有力的引擎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合奏出一曲激昂的乡村振兴晨曲。
这个深藏在丘陵深处的传统村落,曾经可是脱贫攻坚道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6月,四川南部县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毅然进驻这里,他们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村民的责任,用三年多的时间,精心书写出了一份以“庭院经济 规模种养”为核心的产业振兴答卷。
量地定产:闲置地变身“金土地”
在驻村第一书记陆鑫那略显简陋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三本颜色各异的笔记本。蓝色的那本,详细记录着他一次次入户走访的情况,每一页都写满了对村民生活的关切;红色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产业发展的各项数据,那是产业发展的“密码本”;绿色的笔记本则用心收集着村民们的各种诉求,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
陆鑫深知,乡村振兴绝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给钱给物,必须培育出具有可持续性的“造血”产业。于是,他带领队员们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与精准测算。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讨论,最终与村“两委”敲定了“种养结合、多元发展”的产业规划。
有了规划,驻村工作队便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在南部县烟草专卖局专项帮扶资金的有力支持下,产业启动金迅速注入到这片土地。不少村民受到鼓舞,开始尝试“规模化”养殖,杨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曾经的杨婷,仅仅在自家院落周边散养一些家禽,生活过得平淡无奇。在听取了村干部的建议后,她鼓起勇气搞起了规模化的特色养殖。如今的她,已经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养殖大户,她的养殖场里热闹非凡。
“目前我们养殖了黑山羊100多头、五黑鸡200多只,去年还引入了10只非洲鸵鸟和10只藏香猪。”杨婷一边在养殖场里走着,一边兴奋地比画着。她的致富“账簿”里清晰地记录着:年均收入相较于之前增长了70%,日子越过越红火。
与杨婷的大规模养殖不同,村民老魏家的“方寸之地”别有一番韵味。房前柑橘林下,五黑鸡欢快地争相啄食;屋后坡地的圈舍里,黑山羊发出“咩咩”的叫唤声;边角地的时令蔬菜,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
“以前觉得房前屋后这点地方能干啥?现在‘巴掌地’也变成了‘聚宝盆’。”老魏笑盈盈地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驻村工作队创新推出的“小养殖、小种植”模式,如同一场及时雨,引导村民将闲置的宅基地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微车间”,把边角地化为了肥沃的“致富田”。昔日那沉寂的小山村,终于焕发出点点生机。
科技入圈:老把式玩转新养殖
然而,产业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首批黑山羊和五黑鸡苗引进后,不少养殖户发现,这些外来品种虽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他们缺乏科学的饲养经验,鸡苗和羊羔的存活率始终上不去。看着那些病恹恹的小羊羔和蔫头耷脑的鸡苗,村民们急得直搓手,却又束手无策。
“问题主要出在饲养方式和疫病防治上。”陆鑫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地摸排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随后,陆鑫与村“两委”迅速兵分两路:一边积极邀请专家每月驻村进行指导,为养殖户们传授专业知识;一边腾出办公的会议室,办起了夜校,把技术培训直接送到养殖户的身边。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专家来了5趟,他们从圈舍消毒到疫苗注射,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夜校开了8场,黑板上的粉笔字擦了写写了擦,反复讲解标准化育雏、分阶段饲养的要点。116名村民轮流学习了三轮,就连60多岁的老把式老魏都记了满满一本笔记。
“以前靠感觉、凭经验养殖,现在掌握了标准化育雏、分段饲养技术,把温度计挂墙上,饲料按配方配,啥时候通风、啥时喂药都有讲究。”老魏掀开鸡舍保温帘,只见刚满月的鸡雏扑棱着翅膀,欢快地挤到食槽前。
“按专家教的通风消毒法,这茬鸡苗存活率比往年高两成。”他掏出手机,自豪地展示着养殖记录,疫苗注射时间、饲料配比数据一目了然。如今,村养殖合作社的存活率基本稳定,那些曾被视作“水土不服”的外来品种,正稳稳当当地变成村民的“金疙瘩”。
活水活鱼:产销闭环托起增收梦
产业振兴不仅要立足实际,更要深挖潜力。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陆鑫与村“两委”开始琢磨着如何把闲置的水库利用起来。
站在碧波荡漾的水库堤坝上,陆鑫正与村民一起投放生态鱼饵。“我们实行‘以水养鱼、以鱼护水’的生态模式,向村里的水库投放了1万尾草鱼苗,除了定期投喂一些草料,就靠着浮游生物自然生长,不仅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养出的鱼肉质细嫩还没土腥味。”陆鑫满怀信心地介绍着。
“捕了1万余斤成鱼嘞!”陆鑫与村“两委”欣喜地算着账,这部分收益除了预留明年鱼苗钱,剩下的全用在村里基础设施的修缮上。看着水库新投放的鱼苗,村民们感叹道:“这水库里的鱼,扑腾得比咱日子还有劲头!”
光会养还得会卖。为了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驻村工作队化身“产业经纪人”,挨家跑遍周边农家乐谈直供,签订了十余单直供协议。他们又在县城农贸市场支起了“大营生态农产品”销售区,把活鱼现捞现送装进充氧箱,每周五在市场固定出摊。与此同时,他们带着养殖户拍摄短视频,展示林下散养的场景,把五黑鸡蛋做成精品礼盒,黑山羊肉配上溯源二维码,生态散养的名头渐渐在本地市场叫响了。
如今,全村共有2名养殖大户、8个种植大户,形成3个百亩种植基地,家庭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1.6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6万元,较帮扶前增长了61.53%,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番还多。
清晨,水库边依旧飘着薄雾,村里传来阵阵鸡鸣羊叫。望着焕然一新的村庄,陆鑫坐在山坡上,心中盘算着新计划:“接下来要把坡地利用起来种点中药材,再带村民学学电商直播,把土鸡蛋、山羊肉这些好货搬到网上卖,让大伙儿的日子更有奔头。”
文章讲述了四川南部县大营村在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通过实施“庭院经济 规模种养”的产业规划,实现了产业振兴。从量地定产让闲置地变“金土地”,到科技入圈提升养殖存活率,再到构建产销闭环促进增收,大营村实现了从脱贫“硬骨头”到振兴示范村的转变,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