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绘了暮春三月秀山县宋农镇茶农们忙碌采茶的景象,介绍了白茶从采摘到加工的过程,阐述了当地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白茶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情况。
暮春三月,大地回暖,秀山县宋农镇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此时,茶农们早已背着竹篓,如灵动的精灵般穿行在那好似梯田一般错落有致的茶垄之间。他们的指尖在茶芽上轻盈飞舞,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将裹着晶莹晨露的嫩芽小心翼翼地收入篓中。
时光回溯到三年前,这里种下的茶苗,在茶农们精心的培育下,如今已茁壮成长,舒展成了漫山遍野的翡翠长廊。在杨家坡茶山,茶农王大姐的竹篓里已经堆起了嫩绿的茶青。只见她双手上下翻飞,动作娴熟而精准,快速地掐取着“一芽一叶”的初展芽头。王大姐脸上洋溢着笑容,开心地说道:“第三年的茶树长得壮实,芽头比去年更肥壮呢。”
采茶姑娘们专注地在一旁加工茶叶。(胡程摄)
在秀山,像王大姐这样经验丰富的熟练工,每日能够采摘鲜叶 4 至 8 斤。凭借着辛勤的劳动,她们的收入从 120 元到 240 元不等。
正午时分,阳光炽热,新采的茶青被茶农们迅速送往坪坝村的白茶加工厂。技术员王师傅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杀青机,他认真地说道:“四年生茶树氨基酸含量更高,杀青必须更精细。”
随后,茶青开始经历揉捻、烘焙、提香等 8 道复杂而精细的工序。经过一夜的忙碌,当晚首批干茶就可以装箱,供应全国市场。
公司负责人姚桂菊介绍说:“三年前种下茶苗时,我们就与农户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如今每亩收益突破 6000 元。”近年来,宋农镇以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镇为目标,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采用闲置土地流转、就近吸纳务工、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参与白茶产业发展。今年预计带动当地村民户均增收 4000 元。
宋农镇地处武陵山腹地,海拔 500 至 800 米的山地气候与富硒土壤,为四年生白茶赋予了独特的鲜爽滋味。近年来,当地新建标准化茶园、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全力打造“秀山白茶”区域品牌,成功将“绿色产业”转变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宋农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田雪琼感慨地表示:“从茶苗到茶青,四年时间见证了村民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目前,宋农镇已成型且能够产茶的基地共有 4 个,发展茶叶种植 3000 余亩,还配套了 3 个加工厂房。下一步,当地计划再扩种 500 亩,让那醉人的茶香飘得更远。
本文展现了暮春时节秀山县宋农镇茶农采茶的繁忙场景,详细介绍了白茶从采摘到加工的流程,阐述了当地以“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发展白茶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成效。当地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积极的产业举措,将白茶产业打造成村民的致富产业,未来还有进一步扩种发展的计划,前景可期。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