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围绕建设“红色文旅示范县”目标,在景镇融合、农旅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的情况。
红色,宛如浓墨重彩的画卷,是仪陇最鲜明的底色;红色资源,则恰似熠熠生辉的瑰宝,是仪陇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仪陇在文旅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先后成功创建了朱德故里5A级景区,荣获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更为重要的是,“张思德精神”成功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使得仪陇的红色资源优势愈发凸显,成为推动仪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这片饱含红色记忆的土地,正紧紧围绕建设“红色文旅示范县”这一宏伟目标,全力深挖文旅资源的潜力,不断壮大文旅产业的规模,积极激活文旅经济的活力,努力擦亮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用心续写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答卷。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上,有一个问题备受关注:什么是“景镇融合发展”?景区又该如何与周边的城镇、乡村实现融合发展呢?仪陇县给出了极具前瞻性的答案——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如今,仪陇的区划建设早已超越了传统景区建设的范畴,而是将景区打造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
以马鞍镇险岩村为例,这里栽植了近千亩桃树。每到初春时节,桃花盛开,那灼灼的花朵红似火、艳如霞,形成了一道独特而迷人的景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打卡。由于毗邻朱德故里景区,该村借助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契机,积极融入景区旅游发展的大格局。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目前,村里已经发展了43户家庭休闲农场、21户特色农家乐,成功成为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目的地。
四川德瑞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明裕介绍道:“自开街以来,该街区多次成为市级和仪陇本地特色活动的承办地。丰富多样的业态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纷纷前往。其中,红墙和元禛楼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火热‘出圈’。”接下来,该街区将持续丰富旅游消费业态,结合仪陇的特色和资源,引入新的旅游消费业态,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体验项目,以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供给来吸引游客,进一步提高客流量。
激活农旅 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阳春三月,走进仪陇县铜鼓乡洞磬沟村,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李花、粉红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前来踏春的游人络绎不绝,他们三两结伴而行,悠然漫步其间,有的驻足细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春意,有的举起相机定格这美好的芳华。
铜鼓乡党委书记闫国举表示:“我们精心策划筹备了铜鼓乡首届春季赏花周,还安排了一系列特色农家活动。游客在这里可以赏花、捉鱼、挖野菜,品尝花田火锅、烧烤,还能逛乡村集市购买农产品。”春日的铜鼓乡,宛如一个被花香包围的世外桃源。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仪陇县针对拥有乡村田园、自然风光、传统民俗等旅游资源的村,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景一院”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 + 旅游”的多元发展模式。融入农耕、观光、休闲、研学等旅游体验元素,积极培育农耕文化展示、农村田园观光、农家美食品尝、农户小院民宿等多种业态,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激活乡村发展的动能,丰富“旅游 +”的文旅新业态。
同时,仪陇县找准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着力点,突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依托朱德故里景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以“新马线”“新金线”“金马线”乡村旅游为纽带,串联起马鞍镇琳琅村、金山村、险岩村,新政镇安溪潮村、三条沟村,日兴镇黎明村、天石寨等众多乡村旅游点,形成“以点带面”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推进马鞍镇、新政镇创建天府旅游名镇。围绕“三线三片”布局,大力提档升级乡村旅游产业要素,加快完善文旅人才培育、特色项目包装、旅游品牌打造、乡村基础设施、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的政策配套,统筹谋划、一体实施、全面推进,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仪陇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格局。
仪陇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在文旅发展方面积极作为。通过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实现景镇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农业 + 旅游”模式激活农旅融合,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