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成都文旅发展展开,介绍了成都2024年文旅的亮眼数据,通过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展示的新科技、新场景,阐述了“文旅 + 百业”融合催生的化学反应,还列举了“文旅 + 演出”“文旅 + 冰雪”等多种融合业态带来的效益,并探讨了成都未来打造更多文旅“爆款”的计划和发展前景。
“走,去成都!”每当旅游计划被提上日程,成都总会成为热门之选。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游客接待量高达3.06亿人次,同比增长6.02%;旅游总收入达到3732.66亿元,同比增长7.9%,文化旅游业总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而且,境外游客的占比也在持续攀升。
成都,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本就独具魅力。然而,如今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已不只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在成都,“文旅 + 百业”“百业 + 文旅”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场景。
今日(31日),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盛大召开。在现场展区,成都文旅百态所塑造的独特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高科技智能眼镜,能在景区为游客实现智能讲解和同声传译;无人机外卖配送,让游客的咖啡能从云端直接送达;人体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游客轻松登山,仿佛“飘行般省力”。
▲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集中展示区
如今,“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已突破154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那么,成都不断上新的文旅场景,能否像《哪吒》一样踏上风火轮,创造辉煌呢?这场大会给出了答案。
“文旅 + 百业”“百业 + 文旅”究竟催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在桃树下、桌案前,一位身着汉服、盘头簪花的小姐姐正专注地用巧手修复残破的古籍书页。这是她的拿手绝活——文献修复,同时也是一项可供游客参与的文旅体验项目——“我在洛带修文物”。
这位“手艺人”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副主任兼技术部部长、“四川工匠”鲁萌。近年来,成都兴起了“簪花潮”,仅龙泉驿区洛带景区的簪花妆造店铺就从2023年初的28家猛增至300家。鲁萌作为文献修复匠人,在洛带选了一处院子,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在簪花体验的基础上,叠加了“文物修复”的传承与体验。
▲鲁萌(右)
由于文物修复对技艺要求高、门槛也高,很多游客虽然心向往之,但从未想过能亲身参与。不过,鲁萌在工序中设计了一些并不复杂的环节,让游客可以一边学习,一边体验。
鲁萌表示:“当前,游客们对于旅行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到此一游、到此一拍’,大家更渴望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和情绪价值。‘文物修复’不仅能传承文化与技艺,还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文化魅力。”因此,她的工作室一开业便十分火爆,这就是“文旅 +”的魅力所在。
在大会展区中,鲁萌的展位对面是一家以科技赋能文旅的科技创新企业——NMO影目科技,其主打产品是“INMO GO2同传翻译智能眼镜”。
四川影目科技市场品牌部刘宇向红星新闻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游客去熊猫基地看花花,在花花出现前,眼镜中会显示实时距离和路线;花花出现后,眼镜中则会自动显示花花的特征简介。“我们的眼镜具备翻译功能,可以在同声传译中直接显示翻译字幕,运用到景区中,就能实现智能导览和翻译。”刘宇说,“我们2025年销售已突破10万台,既有景区采购,也有个人购买。”这正是“文旅 + 科技”带来的效益。
▲四川影目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眼镜
展览中,崭新的“文旅 +”场景,展现出了成都新的一面,散发着新的魅力与活力。宇树科技生产的Unitree Go2机器狗不仅能提供智能导览、多语言交互等服务,还能进行人流监控、紧急疏散、危险区域预警等工作,目前已在成都宽窄巷子等景区景点得到应用;四川翔彭智航科技现场演示了无人机配送咖啡,该公司已在彭州市开通15条“云端外卖”航线,年飞行超3000架次。
▲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展教部负责人罗怡君
此外,火爆出圈的红果短剧《家里家外》掀起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新热潮,更让其关联的“川渝文化”“蜀地美食”搜索量激增300%。
“文旅 +”的后面可以添加的内容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只要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出奇制胜,就一定能在融合发展中催生更多“化学反应”。这就是文旅成都的新机遇,想象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旅游兴,百业旺。成都一系列融合业态、创新场景的推出,吸引了各地游客“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也推动了全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去年,成都旅游总收入3732.66亿元、同比增长7.9%,“文旅 +”功不可没。
比如“文旅 + 演出”。红星新闻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去年成都出台推动演艺市场发展16条措施,全市演出场馆达108个,举办音乐演出5800余场,票房收入16.93亿元,大型演唱会规模居全国前五,平均跨城观众占比超50%,“跟着演出游成都”成为新时尚。
比如“文旅 + 冰雪”,在都江堰市,年均超15万滑雪爱好者涌入融创雪世界(热雪奇迹),承接10余万人次专业滑雪训练,2024年冰雪旅游营收超1.3亿元。
▲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场外展示区域的展品
再比如“文旅 + 文创”,成都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创办了“这礼是成都”文创大赛,吸引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千余家高校和文创企业参与,孵化出“镇水神兽石犀盲盒”“成博蜀锦杯”等3200余款优质文创产品。
这些场景业态,不仅有看头、有玩头,还能带来收益。而成都还在持续打造更多文旅融合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和场景体验,推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也就是说,成都需要更多像刷新票房历史的《哪吒2》、一票难求的《只此青绿》一样的“爆款”。全年吸引游客超1700万、吸金超30亿元,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就是成都的文旅“爆款”之一。
大会期间,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运营方,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建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东郊记忆在春节前推出了“时尚创意空间3号仓”,“这里原来是室内的封闭空间,我们把它改造成了一个新的商业空间。”马建强表示,下一步,东郊记忆的空间改造还将拥抱新科技。“会结合AI等新科技元素,以科技化的结合,让园区焕发更强的张力。”
▲东郊记忆3号仓开业活动现场举办的表演活动
成都文旅集团在创新产品供给上,也有着明确的计划,“文旅 + 交通”“文旅 + 赛事”“文旅 + 影视”,都朝着“爆款”的目标迈进。
“文旅 + 交通”方面,该集团与成都铁路局共同打造轨道上的五星级酒店“熊猫专列·成都号”,今年5至10月车票已全部售罄,其中境外游客占比达70%。
“文旅 + 赛事”领域,去年已成功举办“2024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在吸引了观赛游客10万余人、拉动消费1.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11月还将升级引入“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预计超20万外地粉丝会跟着赛事来蓉旅行。
“旅游 + 影视”方面,该集团引入影视IP“水龙吟”,在金堂五凤溪古镇落地影旅融合项目,元旦试运营已吸引3万余名游客,将与同名剧集同步呈现。此外,沉浸式公园剧游《望江梦华·薛涛吟》预计5月将在望江公园正式上演。
▲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集中展示区的简州面塑
四川影目科技市场品牌部刘宇说:“成都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给予了各行各业在文旅上可进入、可参与的机会。”站上新起点,成都文旅将迎来千行百业的赋能。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多彩风光、多样生活,将迎来更多丰富的呈现方式,尽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本文通过展示成都文旅发展大会上的新科技、新场景,以及列举“文旅 + 百业”的多种融合业态案例,体现了成都文旅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良好前景。成都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创新融合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产业发展。未来,成都将继续打造更多“爆款”文旅产品,借助千行百业的赋能,展现出更加多元的文化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