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爆火的四川话短剧《家里家外》,深入剖析其凭借地道四川方言和堪比正剧的特质成功出圈的原因,同时探讨了该剧对微短剧行业发展的启示。
当下,微短剧正面临着收费与免费的激烈争论,以及独家播出和排他协议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四川话短剧横空出世,或许能为行业贡献出一些宝贵的解决方案和经验,让从业者们看到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这两天,《家里家外》这部四川话短剧可谓是火遍全网。据相关报道,3月14日,该剧在红果免费短剧平台正式上线,仅仅12个小时,全网话题量就突破了1亿,48小时内更是突破了5亿。到了3月17日晚,话题量直接突破10亿。如此惊人的数据,让它成为了全网热追、热议的现象级作品。
与那些充斥着霸总情节和狗血剧情的短剧不同,《家里家外》以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为故事背景,通过细腻地讲述家庭亲情,成功俘获了广大观众的心。网友们纷纷评价其“堪比正剧”,甚至将其称为川话版的《小巷人家》。那么,这部短剧究竟为何能让人眼前一亮?它对于整个短剧行业又意味着什么呢?
地道方言,四川话成剧作引爆密码
对四川方言的巧妙运用,是《家里家外》获得高度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网友们的评论中,该剧的台词语言、演员发音以及川话特色等,成为了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有网友就打趣道:“从《哪吒》那儿学会的四川话还在练习,升级版追剧就来了。”
剧中,女主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你晓不晓得,我是高坪区第一歪婆娘(性格强势的女性)?”男主则轻松回应:“我晓得,但我就喜欢歪的。”这简单的对话,将四川话的直接与浪漫、幽默与风趣,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生活与情感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让该剧的方言具有了很强的吸引力。
其实,四川方言出现在影视剧中并非首次。像《傻儿师长》(1992)、《山城棒棒军》(1997)、《幸福耳朵》(2006)等川渝方言剧,都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功。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传播平台、观众审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曾经的那些方言剧已经渐渐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这一次,《家里家外》不但成功唤醒了观众对于川话影视剧的美好回忆,还大大激活了大家体会方言、享受方言的文化冲动,从而很容易地把方言带来的妥帖感与亲近感转化为对剧作的浓厚兴趣。
受短剧强情节、快节奏、浓情绪等特点的影响,《家里家外》对四川方言的使用,与短剧的特征高度契合。剧中方言使用量之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之精准,在情绪传递方面之浓烈,都将川话剧作水平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得益于短剧庞大的受众群体、海量的播放量以及一夜之间刷屏的传播速度,四川话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该剧的引爆密码。
在《家里家外》之前,刀郎的音乐、《哪吒2》中的四川元素,已经为四川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拉升作用。而《家里家外》的火爆,很难说与四川文化的活跃没有关系。通过这部短剧,观众们除了熟知的“劳资蜀道山”“巴适得板”“瓜娃子”等四川话外,又对相对冷门却地道的四川话,如“愆翻儿(调皮捣蛋)”“行势(厉害能干)”“打整(收拾对付)”“有哈数(有分寸计划)”“妖艳儿(打扮张扬)”等有了新的了解。
在方言的舞台上,四川话会对网友和观众的娱乐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家里家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何以出圈?堪比正剧的特质与价值观
“堪比正剧”是《家里家外》走红后观众们夸奖的重点之一。在此之前,短剧常常被置于长剧和正剧的对立面。在野蛮生长的时期,短剧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而如今“堪比正剧”的说法,表明短剧在精品化的道路上,已经开始注重吸收正剧的特质,以“时代的短剧”拥抱“经典的正剧”,这或许会成为短剧下一步发展的主流方向。
在正剧领域,家庭剧一直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题材。从《家里家外》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我爱我家》《父母爱情》《小巷人家》《人世间》等经典正剧,这些正剧在不同的年份都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启迪,对于表达中国人的家庭观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作用。从《家里家外》的剧情聚焦于“爱与平等”这个主题来看,它不仅继承了此前家庭类正剧的传统价值观,还因势利导,将年轻一代人已经认可的理想亲情关系,巧妙地融入到了短剧中。
有敏锐的观众发现,《家里家外》在温情氛围、轻松感觉、深情厚谊的营造上,颇有韩剧曾经的隽永之感。据报道,创作团队曾对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写下了10万字的报告。由此可见,《家里家外》的成功,在于对年代生活有细致的提炼,对人物情感有传神入味的刻画,对中外正剧有全面的参与和借鉴。可以说,正剧该有的元素短剧也不缺,因此它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家里家外》是短剧另辟风格赛道的产物。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它的内容贡献和转型影响都非常重要。它的诞生是对短剧创作内容的一次有力弥补,也将短剧的发展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在微短剧面临诸多发展议题的当下,《家里家外》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或许能为行业贡献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宝贵的经验,让从业者们看到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本文围绕爆火的四川话短剧《家里家外》展开,分析其凭借地道四川方言吸引观众,唤醒对方言剧的记忆并激活文化冲动,同时因其具有堪比正剧的特质与价值观,注重吸收正剧优点、融入传统价值观与理想亲情关系而成功出圈。该剧为微短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助力行业解决发展难题,找到清晰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