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俞敏洪携团队开展的“东方甄选看世界”海南行活动,详细阐述了此次活动在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以及流量转化等方面的情况,深入探讨了该活动对海南文旅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里,俞敏洪为海南文旅的火热态势又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从3月14日至27日,“东方甄选看世界”海南行活动热度非凡。有90家媒体积极参与报道,发布报道多达2000余条,全网信息量达到3.2万条,上亿次的播放量和阅读量更是令人瞩目。同时,还产生了50多个抖音话题以及10个微博话题,可谓“火热”十足。
作为教育界的“破圈者”,俞敏洪带领团队以“海南环岛自驾骑行”为主线,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旅融合直播之旅。在这14天里,他们环游海南,跨越了14个市县,骑行、上山、玩海、探馆、对话、游览等多元场景轮番上演。
在“直播 +”模式所带来的强大裂变效应下,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当这波热度逐渐退去,这场现象级的传播活动究竟能为海南文旅产业留下哪些宝贵的启示呢?
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木兰湾段,俞敏洪开启了骑行之旅,尽情感受海南独有的浪漫。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看镜头:解码文化基因,从景观呈现到价值诠释
若要深入理解俞敏洪此次海南之行为何如此火爆,不妨将时间轴适当往前推移。
2023年,年届花甲的俞敏洪开启“再创业”之路,正式布局文旅业务。依托强大的IP影响力,他推出了文旅账号“东方甄选看世界”。该账号通过分享各地的美景以及丰富的文化历史故事,进而销售当地特产、酒店以及旅游团等文旅产品。其直播足迹遍布云南、山西、四川、甘肃、贵州等众多省份。俞敏洪极具个人风格的“知识式带货”“讲课式游览”方式,迅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
俞敏洪曾回忆自己首次“知识带货”的场景,在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中,有2个小时都在讲述地理、人文和历史知识。
此次长达半个月的海南直播活动,同样延续了俞敏洪一贯的风格。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场文旅直播的特色,“书生气”无疑是最为贴切的。
3月14日,在首日的行程中,俞敏洪将直播镜头对准了秀英炮台与海瑞文化公园这两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地标,为整个环岛之旅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基调。
俞敏洪面对镜头说道:“秀英炮台象征着保家卫国的精神,海瑞墓沉淀着廉洁奉公的风骨。前者关乎民族的脊梁,后者触及文明的基因,它们是海南文化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维度。”
在直播间的左下方,观众们“被种草”的评论不断滚动。“海南还有这样的地方,下次要去看看”“这样的参观才是真正的深度游,我们去海南就只去了海边,根本没了解到这些文化”等话语,充分表明俞敏洪的脚步带领大家看到了海南不一样的一面。
在直播过程中,俞敏洪不止一次地强调:“海南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他呼吁大家来海南,不仅要看碧海蓝天,更要深入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看看海南岛是如何从一个古代的荒蛮之地、古人的流放之地,发展成为今天的自由贸易港的。”
这种独特的文化解读力在俞敏洪的行程中始终得以体现:
在文昌铺前老街,看着那些闯海人用血汗浇筑而成的斑驳商道,俞敏洪感慨地说:“海南岛营造出了一种既厚重又开放的文化氛围。”在椰风海韵的惬意背后,隐藏着中国人闯荡世界的勇气以及深深的乡愁。
俞敏洪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昌铺前镇,悠然游览骑楼老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在陵水疍家渔排,连片的船屋让俞敏洪深感震撼,但真正触动他的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文明智慧。他还热情地呼吁大家来海南一定要到疍家渔排看看,亲身感受那里的生活烟火以及渔民们的热情好客。
在儋州东坡书院,俞敏洪循着苏东坡的足迹前行,他激动地表示:“到了东坡书院,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当现代企业家与宋代文豪在此时此地相遇,这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典型范例,更是精神地标千年传承未绝的有力注脚。
每到一处地方,俞敏洪的团队不仅进行观光游览,还配备了“知识策展人”,这些人包括地方专家、非遗传承人、景区负责人等。他们将各地的文化故事巧妙转化为直播镜头前可互动交流的叙事内容。
在大小洞天旅游区,俞敏洪对负责讲解的三亚旅文集团大小洞天旅游区文化专职经理郑兵赞不绝口:“谢谢你的精彩讲解,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海南。”
和俞敏洪一路同行下来,郑兵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他认识到海南不仅不缺景点,更不缺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互动交流方式,能够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共鸣的符号。郑兵说:“俞敏洪团队通过与学者联动、设置议题化讨论等方式,为海南文旅提供了文化IP深度开发的宝贵借鉴。或许可以构建类似‘专家导览 + 场景活化 + 议题共创’的模式,让更多游客在海南看风景时能像看书一样惬意且富有深度。”
看足迹:重构体验链条,以深度探索激活全域消费场景
在这14天里,俞敏洪环岛游览了14个市县。他用自己的脚步为海南文旅探索出了多种独特的玩法:
在木兰湾骑行,尽情拥抱海风;驾驶摩托艇在三亚湾的碧浪中驰骋;跟随黎族向导深入霸王岭,感受热带雨林的独特风情……这场跨越琼岛东西南北中的深度探索之旅,不仅串联起了各个经典地标,还解锁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境。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来海南游玩就跟着俞敏洪的足迹走,“这简直就是现成的优质攻略”。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这场文旅体验远不止是简单的平面化打卡。
在乐东莺歌海盐场,俞敏洪戴上斗笠、拿起盐耙,虚心跟着盐工学习收盐。这一朴实的劳动场景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短视频评论区里“想去体验晒盐”“原来盐是这样做出来的”等留言不断刷屏。通过俞敏洪的亲身示范,观众们直观地了解到了海盐制作的详细流程,也真切感受到了传统产业焕发出的新生机。
在乐东莺歌海盐场体验晒盐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骑行是本次环岛直播的重要环节。俞敏洪一行在文昌、琼海、万宁、五指山、乐东等地,沿着环岛旅游公路、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畅快骑行。
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万宁段骑行期间,尽管天降小雨,但俞敏洪与同行人员依然兴致高昂。随行作家郭建龙边骑行边发出感叹:“这可能是中国最适合骑行的一条公路!”俞敏洪面对镜头向网友推荐时也着重强调:“这里确实值得来体验骑行!”
而在龙沐湾海滩路段骑行时,俞敏洪一行人放缓车速,即兴吟诵诗词。阵阵海风与朗朗诗声相互映衬,沿途山海交替的美景让无数网友沉醉于海南的魅力之中。
除了海岸线的精彩体验,俞敏洪还深入海南腹地进行探访。在五指山毛纳村和昌江王下乡,他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深切感受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面对镜头,俞敏洪强调:“特别希望大家看到海南旅游的丰富多样性。这两天我到五指山、昌江,充分体验到了热带雨林的魅力和多样性。除了美丽的大海,海南岛还有壮观的山脉,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热带雨林原始森林山脉。”
直播就像一扇明亮的窗口,让观众从仅仅“看过”海南,转变为真正“看懂”海南,也让文旅工作者深刻体会到了“轻量化表达”的强大传播力量。
五指山市旅文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俞敏洪的海南环岛直播活动,不仅是“名人效应”与“文旅资源”的深度碰撞,更解锁了五指山文旅“直播 +”的全新打开方式。
该负责人还表示:“但五指山文旅的‘出圈’,最终还是要依靠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我们不仅要借助‘名人流量’的东风,更要着力锻造‘文化留量’,把旅游产品打造得更加精细,旅游服务做得更加到位,才能让每一片雨林、每一首黎歌都成为海南自贸港的特色文旅IP。”
海南省乡村度假旅游协会执行会长孙相涛则认为,俞敏洪团队的行程让人看到了海南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而这正是激活全域消费场景的关键所在。可以把俞敏洪的行程转化为可定制的智能旅游产品,比如运用AI行程规划工具帮助游客匹配“俞敏洪同款”行程,让“一个人的探索”变成“千万人的共同体验”。
看流量:创新转型路径,让文旅流量变经济增量
在直播页面上,右下角常常会弹出各类海南特产的购物链接,像海南椰子粉、莺歌海海盐、椒盐芒果干、糟粕醋火锅底料等等。
这场直播活动,一方面是以俞敏洪为代表的商业主播团队在积极实践“边游边购”的新型带货模式;另一方面,它也是海南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试验场。这些购物链接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线上的瞬时关注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消费增量呢?
俞敏洪来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认真参观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出水文物。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首先,我们需要解码这种推广形式为何会如此火爆。海南省旅游学校高级讲师王瑾认为,这场关于海南的“直播连续剧”以多维度的体验方式,突破了传统文旅推广“景点罗列 + 视觉轰炸”的固有模式,为游客和观众构建了“知识赋能 + 场景活化 + 产业链延伸”的三维模型。
王瑾进一步解释道,知识赋能就是将历史、地理、非遗等文化要素巧妙转化为生动的故事,用知识为景观注入灵魂。场景活化则是通过专家导览、沉浸体验等方式打破“打卡式旅游”的局限,使观众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产业链延伸就是在直播过程中自然嵌入农渔产品、文化衍生品等消费场景,让文旅流量能够高效地向实体经济转化。
王瑾说:“传统推广方式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海南有什么,而俞敏洪模式是让人们真正理解海南为什么值得去。”
其次,除了关注直播间为海南带来的瞬时流量,我们还应进一步挖掘这场直播的深层价值,形成长期的效应。王瑾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落脚点:
内容沉淀——直播中积累的海量素材,如民俗技艺、生态故事等,可以进行二次剪辑,制作成短视频、微课程等,成为海南文旅的“数字资产库”,为长期传播和教学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服务链衔接——直播中的亮点,如小众渔村、非遗工坊等,可以转化为落地的主题线路、手作体验等旅游产品,并配套完善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让那些“被种草”的观众既能看到相关内容,又能方便地前往体验。
在短视频、直播随手可得的当下,“直播 + 文旅”“短视频 + 文旅”已成为旅游营销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一名旅游教育从业者,王瑾还表示,此次俞敏洪直播不仅是海南文旅推广的成功案例,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机。未来导游需要兼具文化解读、数字传播与体验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而海南可以借助这一趋势成为产教融合的试验田。职业院校应关注并开设“文旅新媒体运营”课程,培养学生利用短视频、直播工具进行目的地长效推广的能力。
如今,14天的直播之旅已经圆满结束。阳光明媚的海南,让屏幕内外的人们都流连忘返。
东方甄选主播乐乐感慨地说:“这几天,海南让我刮目相看!”他细数着这一路令人难忘的风景,包括优质的滨海旅游资源、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五指山热带雨林等等。他还强调:“来海南一定要进行深度游,不然会有空手而归的感觉。”
这一场直播,是一次极具创新意义的文旅推广实践。对于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海南而言,这场实验带来的启示或许在于:除了自贸港的政策红利之外,更需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度的产业发展以及敏锐的创新意识,运用AI、元宇宙、直播等新方式,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天涯故事”。
本文围绕俞敏洪的海南环岛直播活动展开,从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和流量转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活动的特点和价值。活动通过文化解读挖掘海南的文化内涵,深度体验激活全域消费场景,创新模式推动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此次活动为海南文旅产业提供了文化IP开发、体验链条重构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启示,也为职业教育改革带来契机。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