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自救两年,产能与亏损难题能否破局?,小鹏汽车:从困境突围,迈向全球市场的野心与挑战

本文详细介绍了小鹏汽车近期的发展动态,包括改名、销量变化、产品定位转型、渠道优化、改款降价、布局混动等举措,同时分析了其面临的产能瓶颈和持续亏损问题,探讨了小鹏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

创业十余载,小鹏汽车在昨日正式完成更名。

它从“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可别小瞧这新增的“集团”二字,它彰显了小鹏未来在飞行汽车以及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耕的坚定决心。

在3月24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何小鹏明确表示,要在明年实现飞行汽车的量产。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这一科技感满满的未来叙事确实产生了一定效果。3月24日当天,小鹏汽车报收86.25港元/股,当日涨幅达到3.29%。

过去两年,小鹏汽车遭遇了诸多挫折。G9因SKU混乱陷入发展僵局,同时,特斯拉降价以及国内竞争对手的穷追猛打,让小鹏一度成为最不被看好的新势力车企。直到去年下半年推出MONA M03,小鹏的销量才重新回到巅峰,还发布了那份以“要在血海里游泳,直到海水变蓝”为标语的财报。

MONA M03的火爆背后,反映出小鹏在长达两年的沉寂期内,对自身定位以及竞争趋势进行了深度思考。那么,依靠MONA M03实现翻身的小鹏,未来能走多远?又能否真正书写一篇“重生爽文”呢?

01 从技术宅男到价格屠夫

如今的小鹏,仿佛是一个突然开窍的“技术宅男”。

2025年前两个月,小鹏汽车的销量达到了6万辆,再次超越了老对手蔚来和理想,成为新势力三巨头中的“销冠”。小鹏似乎已经从激烈竞争的“血海”中奋力游出,逐渐靠近“海水变蓝”的美好边际。

小鹏汽车自救两年,产能与亏损难题能否破局?,小鹏汽车:从困境突围,迈向全球市场的野心与挑战

时光回溯到2020年,当蔚来主打高端市场、理想喊出“奶爸车”口号,其他友商还在围绕汽车外形和服务进行定位时,何小鹏就极具前瞻性地将“智能化”标签贴在了小鹏汽车上。在这一标签的引领下,当年小鹏推出了第一款大爆单品——P7。2021年,P7助力小鹏成为“蔚小理”中的销量冠军。

然而,正所谓“先迈出一步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先迈出一百步的人却可能饿死在前头”。在当时的电车市场,“智能化”定位实在太过超前。大多数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还停留在定速巡航、自动泊车等层面,他们更关心的是高速上是否有足够的充电桩、冬季车辆的真实续航里程。

因此,以“智能化”这一相对晦涩概念定位的小鹏,还没来得及好好庆祝,第二年就迅速陷入了困境。特斯拉Model 3降价、智能驾驶逐渐成为电车标配、新车G9因SKU混乱引发消费者不满。无论是价格、定位还是新品,小鹏的竞争力都在不断被削弱。

于是,小鹏开启了长达两年的自救之路。

小鹏第一次开窍,发生在2022年。在当年三季度的财报会议上,小鹏提出“电动化领先将成为智能化领先后小鹏的一个重要标签”。

这一战略转移的成果在两年后的MONA M03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MONA M03拥有两款续航版本,CLTC工况续航分别为515km、620km。其中,620公里续航版本的售价仅为12.98万。对比之下,AION S MAX、荣威D7 EV等车型超过600公里续航的版本,售价均在15万元以上,秦PLUS EV最高只有510公里续航版本。由此可见,在同等续航条件下,小鹏将性价比发挥到了极致。

再看车辆尺寸,MONA M03的车身长度为4780mm,在竞争激烈的A+级市场中并不突出,比同价位的秦L、五菱星光、AION S MAX等三厢车都要短一些。但MONA M03的轴距达到2815mm,超过了上述几款车型,轴长比表现出色,这在整体空间略有逊色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升了驾驶体验。

小鹏汽车自救两年,产能与亏损难题能否破局?,小鹏汽车:从困境突围,迈向全球市场的野心与挑战

图源:汽车洋葱网

“十几万元的纯电车,不论是用于跑滴滴还是日常通勤,消费者最在意的就是舒适度和续航这两点。”资深汽车行业从业者林申(化名)在谈及MONA M03成功的原因时,向我们表示,“MONA M03精准地抓住了这部分消费者的核心关注点,这也充分证明了过去两年小鹏在产品定位上的转型取得了成功。”

据懂车帝排名显示,在近半年同价位纯电车型中,MONA M03的销量排名第五,仅次于比亚迪和吉利。

小鹏汽车自救两年,产能与亏损难题能否破局?,小鹏汽车:从困境突围,迈向全球市场的野心与挑战

图源:懂车帝

小鹏的第二次开窍,在于找到了王凤英。

与一直重视直营模式的电车企业不同,出身长城的王凤英在经销商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加入小鹏后,她将小鹏的直营和经销商两种模式进行了深度融合,把全国24个销售区缩减为12个,淘汰了效益不佳的直营店,同时积极扩张经销商店。

我们认为,这一系列操作带来了两个显著效果:

其一,小鹏门店的增速明显加快。2023年全年,小鹏全国门店数量为500家,相较于2022年仅增加了80家。而到了2024年,门店数量达到了690家,同比增速实现了翻倍。

小鹏汽车自救两年,产能与亏损难题能否破局?,小鹏汽车:从困境突围,迈向全球市场的野心与挑战

其二,在门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小鹏的营销费用效率也在不断提升。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从2023年的34%降至2024年的14%。并且,除了2024年年底因促销等因素影响,营销费用同比增速超过10%外,前三季度增速几乎保持持平。

“有效的渠道整合和加盟模式的推进,使得小鹏的营销费用得到了合理释放,这部分费用可以更好地用于补贴车辆价格促销,在保持小鹏汽车性价比的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盈利压力。”林申分析道。

02 规模才是王道

回顾小鹏两次开窍的过程,一次是在产品定位上的转变,另一次是在渠道定位上的优化,小鹏从一个专注技术的“科技宅男”逐渐转变为深谙市场之道的“商场老手”。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小鹏深刻认识到了电车竞争的残酷性。

何小鹏曾表示,中国车企将面临长达三年的淘汰赛,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车企大约只有七家。正视这一现实,也就意味着要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新势力”“独立品牌”“传统车企转型”等概念,都只是一种称谓,在这场全面的淘汰赛中,竞争对手没有明显的界限,规模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意识到规模的重要性后,小鹏采取了两项重要举措:布局混动和全线降价。

今年,小鹏将迎来全面的改款周期,G6、G9都将进行改款。此次改款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一,延续“电动化”标签,在产品上叠加800V超充和5C电池技术,同时投入2亿资金解决原先底盘存在的问题,让车辆的操控感更加平滑;其二,根据用户反馈,对车型外观和内饰进行调整。

其二便是降价。

改版后的G6和G9起售价分别为17.68万元和24.88万元,相较于老款19.99万元和26.59万元的起售价有所下调。并且在2024年第四季度,为了清理库存和迎接改款周期,小鹏老款的三个主力车型P7i、G6和G9都已经进行了价格下调,幅度在3 – 10%不等。

图源:海豚投研

此次改款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据统计,G6 + G9上线72小时合计大定1.5 – 1.8万,其中G6约为1.3万台,G9约为0.5万台。

随着MONA M03销量的不断攀升,以及新旧款车型价格的下调,小鹏现在的均车单价已经降至16万元区间,相比2023年的19.7万元下降了3万元。

要想有效抢占市场,降本和降价必须同步进行。我们发现,小鹏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P7 +的BOM一度控制在25%以下,有效降本一方面得益于智驾端基于智驾算法能力的提升,切换到纯视觉方案带来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与大众的联合采购,以及王凤英加入后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加强。

当然,销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是车企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在爆款车型、规模扩张和有效供应链管理的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们看到去年小鹏的均车单价虽然有所下降,但毛利率从2023年的毛亏1.6%成功扭转为盈利8.3%。

除了在定位和定价上朝着规模化方向努力,在电动化技术方面,小鹏也开始布局混动领域。

在专注纯电车十年后,小鹏于去年底宣布将推出增程式电动车,搭载“鲲鹏”超电系统。首款车型综合续航预计超过1400公里,其中纯电续航约430公里,搭载800V超快充平台和5C超充。

在发布会上,何小鹏解释了布局混动的原因:“企业如果要走向全球市场,需要一种新的补能方式,增程式混动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要使一辆车的续航达到1000公里以上,就需要采用纯电之外的动力形式。”

从乘联会的数据来看,去年在10万以下到4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中,各个细分价位的混动车增速都远超纯电车,这一市场“大饼”极具吸引力。

图源:乘联会

过去几年,新势力车企一直对20万元区间的市场持回避态度。一方面,这部分消费者既追求性价比,又要求长续航和智驾配置;另一方面,该市场的主力军一直是现金流充足、供应商管理经验丰富的传统车企转型企业,如比亚迪、吉利等。然而,意识到规模竞争无法回避的小鹏,主动投身于这片竞争激烈的“血海”,通过价格下探、推出混动车型等方式,试图在最热门的市场中抢占规模优势。

03 盈利和产品是两大难

经过两年的自救行动,重回销售效率巅峰的小鹏看似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此时庆祝还为时尚早。

一直以来,有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小鹏头顶——产能瓶颈和持续亏损。

小鹏对今年一季度的销量预期为9.1 – 9.3万辆,单看这一数字表现相当不错。但已知前两个月小鹏已经售出6万辆车,这意味着3月的销量与前两个月相比,预期波动不大。这还是在小鹏发布了改版的G9 + G6之后,因此市场上多数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小鹏对两款改款车型的销量预期不高所致。

但实际上,我们认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制约因素,即小鹏的产能问题。

此前小鹏G6刚上市时,就因交付周期长达16周,导致部分订单流失。而在此次改版发布前,何小鹏也曾发微博表示“由于供应链问题,首月产能非常紧张”。

从小鹏目前公开的三个工厂来看,广州一期工厂计划产能12万辆、广东肇庆工厂20万辆以及武汉工厂10万辆,加起来小鹏的年产能约为32万辆,平均到每个月约为3万辆。去年最后一个月小鹏售出36000辆车,在产能瓶颈未突破之前,这个销量几乎就是品牌的上限。

从扩产计划来看,广州二厂将于今年年底前投产,计划产能30万辆,届时小鹏有望突破销量的下一个瓶颈。

除了产能问题,亏损也是小鹏一直面临的难题。

2024年,小鹏净亏损57.9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3万元。自2020年上市以来,小鹏过去五年累计亏损已达328.82亿元。

小鹏汽车自救两年,产能与亏损难题能否破局?,小鹏汽车:从困境突围,迈向全球市场的野心与挑战

小鹏的亏损并非全是坏事。从费用拆分来看,研发费用就已经超过了毛利润的总额。一直以来,小鹏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都处于较高水平,2024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16%,而理想汽车仅为7.66%。

图源:小鹏汽车财报

小鹏研发的一大重点方向是智能驾驶。与前几年不同,今年“智驾平权”的概念被提出后,智能驾驶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这为小鹏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电动化领先”方面已经取得进步的小鹏,可以进一步发挥其在智驾领域的优势。较早布局城市智驾并推出国内首个量产上车端到端大模型的小鹏,在技术上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时间优势。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智能驾驶技术宣传得再好,也不如实际驾驶体验来得重要,因此MONA M03这款低价车型的智驾体验反馈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小鹏在去年四季度超预期的销售费用,更多是渠道优化的结果。随着这部分费用效率的提升,也将有助于小鹏实现扭亏为盈。

曾经秉持“万事以和为贵”理念,喜爱阅读《凡人修仙传》的董事长何小鹏,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CEO。他挖角王凤英,完成了渠道优化和产品策略调整。在公司最艰难的时期,何小鹏前后与600多名员工共进晚餐,强调公司的八大优势:产品布局、经营提升、AI能力、体系能力、全球化变化、大众支持、品牌向上、势能提升。尽管有人选择离开,但这并未打消他的信心和积极性。

2025年,何小鹏将赌注押在了两件事上:L3智能驾驶和大规模卖车。从一个“老实”的“宅男”转变为主动投身激烈竞争的“价格屠夫”,何小鹏的“重生爽文”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文详细剖析了小鹏汽车的发展历程,从曾经陷入困境到如今通过产品定位转型、渠道优化、改款降价、布局混动等策略实现销量回升。然而,小鹏仍面临产能瓶颈和持续亏损两大难题。不过,其在研发尤其是智能驾驶方面的投入,为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2025年何小鹏押注L3和规模卖车,小鹏汽车的“重生”之路充满挑战与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493.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