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缅甸发生的7.9级地震,通过卫星影像展示震区变化,深入分析地震破坏力大的原因、震级数据差异的缘由,还详细介绍了地震时的自救方法和应避免的误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地震应对知识。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数据显示,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了一场令人揪心的7.9级地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30.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具体位置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省附近。
3月3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了多组由卫星拍摄的影像。这些珍贵的影像清晰地显示了缅甸多个地区在地震前后的对比情况。
缅甸地震灾后高分四号卫星图像
缅甸曼德勒的建筑物。图源:潇湘晨报
这场7.9级的地震给缅甸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不禁会问:此次地震为何破坏力大?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震后自救有哪些误区?针对这些问题,应急管理领域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
此次地震为何破坏力大?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分析指出,此次地震位于缅甸弧地区。该地区处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地壳构造变形极为强烈,地震活动性也十分活跃。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构造单元和断层,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自1900年以来,此次震中附近3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0次,其中最大的是1912年5月23日缅甸境内发生的8.0级地震。
据了解,本次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震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表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地壳内部一次典型的浅源地震,它的破裂面可能会出入地表,引起地表强烈震动。”而且,该断裂带附近是缅甸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倒塌,给应急救援带来了比较严峻的考验。
3月29日在缅甸曼德勒倒塌的建筑。图源:新华社
震级数据为何有差异?
针对同一场地震,中国地震台网通常会先后发布“自动测定”和“正式测定”两条信息,二者在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上有轻微差别。专家解释道,第一次“自动测定”是计算机通过读取和分析地震仪器监测的数据,快速计算得出的一次参考“三要素”,即发震时间、震中、震级。而第二次“正式测定”则是由科学家通过人工计算等一系列操作最终得出的“精确答案”,所以两次信息会存在轻微差别。
此外,在同一场地震中,不同机构给出的震级有时也会有所出入。业内人士表示,这背后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原因是使用的震级标度不同,例如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矩震级等。“不同震级标度,好比不同的尺子,量出来的震级就会有所偏差。”
当地震突然来临时,如果时间不够用,我们可以选择就地避险。
在室内时 >>
要迅速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就近躲避在卫生间等小开间房屋内,遵循近水不近火,保护头颈部的原则;千万不要站在窗边和阳台上,以免被坠落物体伤害。若在教室或图书馆,要远离书架,躲避在书桌下方,双手抓紧桌腿。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不要乘坐电梯、跳楼或破窗而出,要选择步行下楼。
在户外时>>
应尽快到开阔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避开楼房、玻璃幕墙、立交桥、过街天桥、高烟囱和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或易跌落的大型物件;同时,要远离水坝、陡峭山崖以及易燃易爆、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工厂或设施等。
最后要特别记住,抱头侧躺比抱头蹲下更好!抱头蹲下时,人容易受到来自上方的重压而阻塞呼吸,直接用颈椎承担重量,而侧躺可以最大程度地用手肘和肋骨保证呼吸顺畅,提高生还率。
地震逃生避险应注意的误区
误区一:发生地震后,不顾实际情况马上往户外逃
如果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应首选室内避震。地震发生十分迅速,人在出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伤的概率较大;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也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高层的人如果都同时往外逃,容易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二:躲入衣柜等家具里
大衣柜虽然结实,但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到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
误区三:趴在地上或者躺着等待救援可以节省体力
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是很危险的,这样会使身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废墟等物体击中的几率比站着时要大,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灵活活动。最好姿势是双手护头、曲身侧卧(保护脊椎)。
请记住,遇到地震,恐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大家可以通过积极应对、保持冷静来克服它。只有科学的避险,才能有效提升生存的可能。
本文围绕缅甸7.9级地震展开,先是介绍了地震的基本信息和卫星影像展示的震区变化,接着分析了地震破坏力大的原因、震级数据差异的缘由,重点阐述了地震时的自救方法和应避免的误区,旨在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采取科学的避险措施,提高生存几率。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