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永定区谢家垭完小的教育故事,讲述了退休教师李琳返深山兑现承诺投身教育,以及教师们既当先生又当娘关心学生生活,通过家访等方式助力学生成长,展现了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希望。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清晨时分,永定区谢家垭完小的上空还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仿佛给这所宁静的校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刘少水校长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脚步轻盈而又沉稳。他将两本作业本小心翼翼、工工整整地摆放在空荡荡的课桌上。这是一年级的课堂,此刻显得格外安静。而在远处的泥泞山路上,一年级仅有的两名学生玲玲和强强正一步一步地朝着学校赶来。他们小小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却透着一股坚定。

他们的书包上,那一颗颗晶莹的晨露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仿佛是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特殊礼物。发丝上也挂着点点水珠,湿漉漉的。然而,他们的掌心却紧紧地攥着老师烹制的土家叶子粑粑。这粑粑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是他们昨日在课堂上表现优异所获得的奖品。在这所乡村小学里,学生数量少得可怜,甚至还不足鼎盛时期的零头。但“教育”这两个字,却如同无形的丝线,被缝进了孩子们衣物的补丁里,那补丁仿佛记录着生活的艰辛与教育的温暖;又如同柔和的灯光,揉进了深夜的静谧之中,照亮着孩子们求知的道路;更如同璀璨的光芒,凝结在用29颗野果拼成的烛台里,闪耀着希望的火花。

退休教师返深山:十年之约淬灯火

五年级教室前,传来了山雀欢快的啁啾声,那清脆的鸟鸣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室内,57岁的李琳正捧着语文课本,神情专注地讲课。她的声音清晰而又洪亮,充满了感染力。三个孩子的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那声音与窗外的鸟鸣声相互应和,构成了一曲独特的校园交响乐。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这位本可以在城市里享受五千元返聘待遇的退休教师,在2023年春天,毅然拖着行李箱回到了大山深处。这一切,只为了兑现十二年前的那个承诺。当年,她偶然遇到了小学班主任老师秦云扬,秦老师那一句“能不能回来帮帮山里娃”的恳切恳求,就像一颗火种,在她的心里深深地埋下。然而,初到谢家垭完小,现实却给了她一个沉重的打击。学校的状况远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一个年级只有三五个学生,而她所接手的三年级,三个孩子的语文试卷成绩更是惨不忍睹,最高的只有40分,最低的仅仅12分,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扭扭,就像一条条“蚯蚓”。

“学校连幼儿园的孩子加起来只有29名,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校长语重心长地提醒她:“孩子们的基础非常薄弱,城市里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这大山里生根发芽。”

“城里孩子就像温室里的盆栽,需要精心呵护;而山里娃则像坚韧的野茶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李琳把台灯的亮度调到最亮,在寂静的深夜里,重新构思和书写教案。她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农村孩子并不害怕“慈祥奶奶”式的关怀,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位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母爱的“严师慈母”。在课堂上,她会板起面孔,认真地纠正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她会像母亲一样,为寄宿生缝补衣物,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农村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语文课可以带学生在校园附近触摸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李琳常常领着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让他们亲身体验课本中的“鸟语花香”,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真实的感受。她非常推崇魏书生的“学以致用”理念,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她用等高线图教孩子们“看懂大山的皱纹”,让他们了解地理知识;她带着口吃的海霞在落叶上拼韵母,帮助海霞克服语言障碍;她让怕羞的乐乐把古诗跳成舞蹈,激发乐乐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力。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这个会缝衣服、普通话又说得非常流利的“严师奶奶”,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总能把知识变成山间轻柔的风、溪里灵动的鱼,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既当先生又当娘:灯火里的千钧重担

在山村教育的天地里,总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特殊逻辑。校长刘少水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周三是缝补日,周五是卫生课,每天还有半小时的亲情交流时间。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在这个校园里,九成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教师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像父母一样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练就了“眼观六路”的本领,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去年冬季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突然来了一股寒潮。有个睡在窗户旁的学生,被子被寒风打湿了。王千雪老师在查寝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她心急如焚,立刻回到自己的宿舍,抱来自己的被子,轻轻地给孩子盖上,生怕孩子着凉。子林的衣服在擦窗跳下时被钉子刮破了,李琳老师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针线,认真细致地为子林缝补衣服。二年级的3个女生没注意个人卫生,头上长满了虱子。杨林花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赶紧买药,耐心地为孩子们剪发、剪指甲,把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

有个男孩子,在春节老师家访的时候,还是胖乎乎的,看起来很健康。可是这个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孩子明显瘦了很多。老师觉得很奇怪,就关切地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天真地说:“老师啊,学校的食堂餐费太贵了,太浪费钱了,我就没吃早餐!”老师知悉后,心里一阵心疼,立刻告知校长。校长马上为孩子申领了困难补助,让孩子能够吃饱饭,安心学习。

“政府给孩子们有补贴,家里花在伙食上的钱每餐就一两元,但孩子太懂事了,不舍得花爷爷奶奶的钱!”校长刘少水感慨地说。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为了全面了解孩子们在家里的真实情况,刘少水每个学期都会带着老师,提着牛奶去孩子们家里家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那是对孩子们的责任和期望。

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寂静的山路上,老师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他们穿过一道道山坎,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踏实;淌过一条条溪流,溪水浸湿了他们的鞋子,但他们毫不在意。他们走进一户户孩子的家中,用心去感知孩子学习的环境,倾听他们的心声。

退休教师返深山,乡村教育焕生机,微光成炬,野茶树下的教育远征之路

山村的孩子,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家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这种爱就像温暖的春风,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如同春芽一般茁壮成长。

冬去春来,时间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曾考12分的“小皮猴”子林,如今已能考出70多分,成绩有了巨大的飞跃;海霞的语文作业本上,则“长”满了越来越工整的字迹,书写变得更加规范;乐乐编的古诗舞蹈跳上了“六一”舞台,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除了学习成绩,教师们关心的孩子品行,也在不知不觉中结出了累累硕果。沅陵来的胡敏在三八节给母亲转账一元钱,还附上温馨的话语:“这是我省下的,请别嫌少。”在工棚里,母亲看着懂事孩子稚嫩却温暖的话语,对着屏幕泪流满面。彭奶奶家曾经顽劣的孙子,如今会主动扫净庭院,变得懂事又乖巧;沅陵来的三姐弟把奖状贴满租住的土墙,那一张张奖状是他们努力的见证。

“把孩子交给学校,心里踏实!”在学校留守陪伴孩子的、来自沂溪村的彭奶奶说,孩子以前比较顽皮,有些坏习惯,现在坏毛病都改过来了。

最让老师们欣慰的,是去年教师节收到的特殊礼物——孩子们用29颗野果拼成的烛台,烛台上还附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们也想做照亮别人的灯。”(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在谢家垭完小蹲点采访的日子里,记者亲眼目睹了12位教师“既当先生又当娘”的日常工作。龚金莲38年如一日,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一样照料好每一位幼儿;毕业于湖南农大的刘雅欣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擅于教学实践与思考的李庆,不断探索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事事带头、爱生如子的校长刘少水,总是冲在前面,关心着每一个孩子。这些看似平凡的碎片,最终拼成了一幅乡村教育的“清明上河图”——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那细密的针脚,一针一线地编织着乡村教育的美好未来。

当城市里的家长与教师都在为“内卷”而焦虑时,这里的教育却回归了本真。知识不仅仅要印在作业本上,更要刻进土地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成长不仅是分数的攀升,更是品格的提升,是学会在十里山路上独自前行的勇气和毅力。

留守在山村小学里,生活是清冷的,经济上也是清贫的。但好在,这里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的笑声和纯真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老中青教师代际传承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乡村教育的希望。如同此刻,山风掠过野茶树,发出沙沙的声响,与铅笔划纸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章。远处,校长室和教师宿舍的灯光都依然亮着,像落在武陵山脉的一串星子,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记者深信,夜色中的29盏小灯,终将汇入星河,照亮乡村教育的未来。而守护星火的人,正将青春化作松脂,缓缓添入夜色中的灯盏,让那希望的灯火永远燃烧下去。

文章聚焦永定区谢家垭完小,展现了乡村教育的动人故事。退休教师李琳返深山兑现承诺,用独特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教师们既授业又关怀学生生活,解决诸多实际困难;通过家访给予孩子关爱,让学生在学习和品行上都取得进步。这里的教育回归本真,教师们坚守岗位,用青春守护乡村教育希望,相信他们的付出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349.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