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奶白“塑料袋风波”,新茶饮品控危机敲响警钟

本文聚焦知名新茶饮品牌茉莉奶白因食品安全问题登上热搜这一事件,深入剖析其背后品牌扩张与管理脱节的问题,同时列举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新茶饮品牌近期的“翻车”情况,探讨新茶饮行业在面临消费者对安全与品质更高要求下的发展方向。

近日,一则消息让知名新茶饮品牌“茉莉奶白”瞬间成为舆论焦点,登上了热搜榜。一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愤怒爆料,自己在茉莉奶白门店购买的奶茶里,竟抽出一整个带有产品标签的透明塑料袋。此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了公众对该品牌品控能力的强烈质疑。目前,涉事门店已被紧急闭店整改,品牌方也承诺会加强监管。

茉莉奶白“塑料袋风波”,新茶饮品控危机敲响警钟

3年千店计划与食安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茉莉奶白关联公司深圳市茉莉奶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张彪,注册资本约104万元。其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了奶茶研发、经营美食及相关产业的实体店连锁投资及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咨询等多个领域。该公司由深圳市茉莉奶白控股有限公司、FRAGRANT TEA LIMITED共同持股。

茉莉奶白凭借独特的国风定位以及15 – 20元的亲民价格带,在新茶饮市场中快速崛起。其背后的资本实力也不容小觑,2022年获得天使轮融资,2023年又成功获得数千万元Pre – A轮融资,重要投资方还包括阿里旗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在资本的强力助推下,这家成立仅“5岁”的新茶饮品牌开启了高速扩张之路。截至目前,茉莉奶白已成功进入全国29个省份,171个城市,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

然而,此次“塑料袋事件”如同一个警钟,暴露出了茉莉奶白在高速扩张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脱节问题。近年来,随着新茶饮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重营销轻品控”现象在行业内普遍存在。在加盟模式下,总部对门店的监管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茉莉奶白此前一直主打“现制鲜奶茶”概念,但在实际操作流程中,原料包、预制品的工业化使用已经暗藏了食品安全风险。此次塑料袋事件很可能是员工未按照标准流程拆解原料包装导致的,这也折射出品牌在培训与监督机制方面的失效。

2025年健康化成大势所趋

新茶饮步入“质量保卫战”

事实上,近期“翻车”的新茶饮品牌并非只有茉莉奶白一家。3月14日,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揭开了蜜雪冰城与沪上阿姨的食品安全黑洞。在蜜雪冰城宜昌凝聚新天地门店,店员将隔夜的柠檬切片和橙子切片藏于操作台下,继续制作标榜“精选鲜果”的招牌饮品。当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突击检查时,涉事门店竟以“装修”为由暂停营业,而二楼仓库内仍存放着标签混乱的原材料。

此外,沪上阿姨汉口城市广场店也被曝光使用过期西柚粒制作杨枝甘露。店员撕下过期标签、重新打印效期“续命”的操作,被执法人员当场抓包。面对质疑,店员甚至笑称:“门店新开,没有店长,员工比较随心所欲。”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餐饮服务投诉量持续增加,其中“异物问题”占比超三成。如今,新茶饮赛道已从品类红利期进入品牌分化期,消费者在保持对价格敏感度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与品质。无论是奶茶中的塑料袋,还是被人工“延寿”的原材料,这些问题对于品牌来说是巨大的危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行业升级的契机。只有当品牌将“食品安全”视为比规模更重要的“生存底线”,资本将品控能力纳入比增速更关键的估值基石,新茶饮才能真正从“网红经济”走向“长红品牌”。

目前,茉莉奶白尚未公布具体的整改方案,其能否在资本期待与食安底线间找到平衡点,或将成为观察新消费品牌成长模式的重要案例。对于整个新茶饮行业而言,这场“塑料袋风波”或许正是按下品控反思键的契机。

本文围绕茉莉奶白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阐述了其在资本助推下的高速扩张与管理脱节的矛盾,同时列举其他新茶饮品牌的类似问题,指出在消费者对安全与品质要求提升的当下,新茶饮行业必须重视品控,将食品安全作为生存底线,茉莉奶白的后续整改情况也值得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274.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